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1的博文

被忽略的奥林巴斯 FL-LM3 闪光灯

图片
在2010年代(2010-2019),我认为在便携式的小型闪光灯中有两款做的出众, 一款是日清Nissin公司的i40,开创了小型全功能的浪潮,引起了跟风、热议等,随后也诞生如i40A、i60等衍生款。 另外一款则是随附作为相机配件赠品,来自奥林巴斯公司的FL-LM3。 关于后者的讨论,或者说中文讨论较少,不妨就以这篇权且作为介绍。 奥林巴斯的FL-LM3小灯,灯头旋转是超出这个等级的设计 目录 概述 奥林巴斯的FL小灯 [ 跳转 ] 支持机型 [ 跳转 ] 其他图片 小型灯,以及发展展望 [ 跳转 ] 其他的小型闪光灯 小型灯的未来 参考与引用 概述 闪光灯的最初用途很单纯,就是照亮场景 —— 几乎就是一个发光和亮度的问题,在其后的百年间,发光介质从镁粉,闪光泡,变成“万次闪光灯”的氙气灯,以及在蓝光LED诞生后出现后,伴随亮度不断迭代而生的LED可常亮式灯。 而在控制方面,电子控制的介入可以说大大提升了可用性,协同快门乃至自动镜后测光(TTL)。 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自动对焦浪潮后,闪光灯的进步趋缓;而在额外的功能求新求变,主要是镜头距离编码器的引入,以及如无线引闪的实践。 数码成像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闪光灯可以成为全民式的应用道具。非常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闪卓博识(Strobist)博客的兴起过程。 出于丰富产品线的目的,这一时期的厂商,例如佳能、尼康、美能达等,差不多将配套闪光灯分作三个档位: 顶级的灯,GN指数在48以上,具备全功能; 中间档主流款,可能在GN30以上,具备大多数功能; 而便携式的款式,GN20附近,功能上走简洁路线。 这种配置,在大约2008~2010的时段产生了松动,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大陆产的闪光灯开始崛起,虽然一开始只是手动款,但成长不容忽视; 其次是小型化,以数码无反为代表的机型出现并迅速流行,全尺寸灯显得并不匹配; 图像传感器导向CMOS,而高感光度表现提升明显,值得指数不是绝对的硬需求。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理光公司的「GF-1」闪光灯。 其在2009年,伴随寄予厚望的「GXR」系统登场。 右上角即为「GF-1」,带理光的TTL热靴定义 「GF-1」在原本认为小型灯的尺寸规格里,配置了完全的灯头旋转功能,同时保持了160g的本体重量。 很难说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