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Leica Q的看法与提示

Q是一台适合退烧的相机。
我在2016年6月开始进行了Q式退烧。

Leica Q带有一枚28mm F1.7镜头,徕卡给它一个江南的名字 —— Summilux

这是一篇略显冗长的指南,
希望可以打消部分消费欲望,理性看待。
请活用目录与锚点跳转。

本文最后更新日期
2024-10-02

目录

  1. 机身
    1. 镜头
    2. 图像传感器与处理器
    3. EVF
    4. 缺点
    5. 争议
    6. 颜色/特别版本
  2. 菜单与设置 [跳转]
  3. 固件及APP [跳转]
  4. 配件 [跳转]
    1. 电池 Battery
    2. 镜头盖 Lens cap
    3. 闪光灯 Flash
    4. 附加镜 Secondary lens
    5. 3M胶布
  5. 竞争对手
  6. 后续机型 [跳转]
    • 徕卡对Q系的升级
    • 新的镜头设计
  7. 参考与引用

机身


虽然徕卡公司曾是自动对焦的先行者,但是命运多舛,徕卡的发展路径似乎避开了80年代那波自动对焦浪潮,一众日本相机企业成为了AF的弄潮儿。

21世纪,徕卡与日本的松下公司合作,推出数码相机产品,也开始生产自动对焦机型。这期间的生产,多是一款产品出两个品牌版本,徕卡版本通常在镀膜等细节有些微差距 —— 对于精明的消费者,选择松下(特别是价格上有跳水称号的松下)相比价格高昂的徕卡版本就是一种灵活的做法。

2015年推出的Leica Q,
与稍早广受好评的 LX100 / D-Lux Typ-109 不同,并没有松下版本。
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说,这款机型也许自研程度高,而没有双品牌计划。

Leica Q的正面外观,左角的可乐标十分醒目 姜玮摄 


镜头

徕卡Q配置一枚标称28mm F1.7的镜头,先说光圈,
由于开放光圈达到了F1.7,按照徕卡的命名规则,获得了 Summilux 的称号 —— 这个名称一般在开放光圈为F1.4~1.7的徕卡定焦镜头中存在。
作为聊大天的知识基础,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为『最高级的光』

次一级的F2开放光圈一般称作Summicron。
从市场方面来说,徕卡M口的 Summicron 28mm F2 ASPH 叫价约¥30000,与当时登陆的Q售价接近,所以玩家中有戏称~
Q属于买镜头送机身赠自动对焦。
作为参考,在Q推出的同一年,徕卡也发布有 Summilux 28mm F1.4 ASPH,发售价/$5950。

再说焦距,一般定焦镜头可能会认为存在两个数系,
一个是以24/35/50等,保持约1.5倍递进;
一个则是像28/40/58,也差不多1.5倍关系存在。
后者相对前者不那么显性/热门。
而28mm除了在数系上低调,自己也是一个比较中庸的定位。

如果以人物拍摄来说,几个常见焦距拍摄中,几乎都间隔「一步」的差距;
人的安全感和自我空间来说,应该保持多大的距离各有定数,所以28mm在人物带景拍摄上,是一个独特但又趋向万用的选择。

与多数“常见”的镜头设计不太一样,这枚28/1.7的第一枚镜片的外侧是凹面。
金大頭先生听闻我“不常见”的说法后,为我展示了他的GR……

DC Watch的编辑也很在意这个情况,拍摄了特写说明

有人说该镜头为柯尼卡美能达提供的设计,但是也没有明面上非常确凿的证据……
还好英雄不问出处,该镜头(配合机内处理)表现优异,直出jpg都有很好表现。

从专利来看,柯尼卡美能达虽然退居了幕后设计,但是可能和这枚镜头关系不大。
最相似的应该是 JPWO2014118865A1
其中提及了 (FNO 2×f×L)/(Y2)<30 ,以及 BF/Y<1.75 ,
这两个项目接近标称的 28mm与F1.7开放光圈数据。
这一专利最早于2013年1月递交,JP2013-015083,在12月由松下获得。

德国一般习惯用逗点「,」作为小数点 —— 例如 F 2.8 写作 F 2,8 —— 但是在Q上似乎并未传承这种德味,而是用了英语世界通行的句点「.」。
这一点倒与徕卡产品新的标识一致。

相比前文提及的Summicron 28/2 ASPH 镜头,
28/1.7要大上不少,很大部分要归结于自动化设备带来的自动对焦(筒形马达)还有防抖镜片。
总体来说,仍然均衡。

除了日常使用外,这枚28mm F1.7还有一个特别的近对焦模式,需要手动切换一些;
这模式下近对焦距离更近,但无法无穷远合焦,且当光圈设定在1.7~2.5范围会自动锁在F2.8。

不过全对焦距离范围内,感受不到明显的像差色差,可能是镜头设计结合了赛博科技吧,
总而言之,对直出式使用很方便。

图像传感器与处理器

Leica Q的图像传感器,曾有消息为索尼产品,又有消息表示来自新兴企业 CMOSIS,一家比利时半导体设计企业。
M10的传感器据信即来自CMOSIS
在一次访问中被开发人员否定后DC Watch,猜测Q的图像传感器来自TowerJazz (中文多称之为高塔半导体),一家位于以色列的半导体企业;
这个猜测除了技术参数上的契合外,松下与高塔半导体的合作关系也有很大因素 —— 两者在2014年曾成立了合资新公司。

作为高塔半导体的快速回顾:
  • 2008年,以股票交易的方式,Tower收购了Jazz Semiconductor,也就是今日Towe Jazz名称的由来,这项合并大概在2009年末完成;
  • 2011年,TowerJazz收购了美光科技在日本的工厂,极大地提升了产能;
  • 2014年,TowerJazz与Panasonic交易,成立TowerJazz Panasonic Semiconductor。
2015年也就是Q的登场时机,这期间是完全来得及为其供应图像传感器的。

这枚传感器在Q上最高ISO可达50000,个人感觉到12500直出都是可以接受的。
连拍输出可以达到10fps,当然这其中也有处理器和缓存的功劳。

处理器被称作「Maestro」,而且已经是这款处理器的二代产品;
是意大利语的 Master/大师 的意思,徕卡作为一家德国企业用意大利语命名处理器的含义不太明白,不过体会上确实感觉强劲……除了明面上的工作,还包括了镜头瑕疵的校正等工作。

处理器和缓存的功用,其实在卡西欧的F1的设计上就已经被提出,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
于是可以观察到一个恶性例子,索尼公司的A7R2 (ILCE-7R II);这台机器的传感器进步盖过了很多缺点,比如写卡缓慢,部分用户认为是卡的原因,但是即便是使用了UHS-I Class3级别的高速卡,这样的连拍等待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好转(后续索尼开始支持UHS-II,但是也不能说根除这样的问题;关于读写速度可以参考)。

徕卡在Q之后的M10上,(相对其他企业)非常激进地配置了2GB的缓存,我并没有用过M10,不晓得缓存带来的改善;
另外是M10的主传感器,感觉描述参数上与Q的传感器有渊源,也许后发的M10使用的是Q同款,或者同款的改进型号。

小结来说,综合镜头和图像传感器,其实松下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支持了Q的诞生。

EVF

电子取景器 EVF 出现得早,但是普及用了很多时间,2010世代的性能才算是说服新用户达到普遍接受。


Leica Q 的EVF,即电子取景器,标称 368万点
—— 点 dot 是一种似乎仅在相机背屏和EVF上使用的计算方式,通常是将像素数乘以每像素构成点(RGB式的即乘以3,WRGB类乘以4)。

具体而言即为 1280x960 的分辨率。
在Q推出的2015年,这是固定式镜头相机里最高规格;
同年徕卡的SL机型则以440万点EVF参数,领跑所有相机。

机型推出年份EVF分辨率规格
奥林巴斯 E-M52012800×600
计144万点
松下 GX720131280×720
计276万点
索尼 α720131024×768
计236万点
富士 X1002012800×600
计144万点
索尼 α7 R II20151024×768
计236万点
索尼 RX1R II20151024×768
计236万点
徕卡Q20151280×960
计368万点
徕卡SL20151400×1050
计440万点

我个人对EVF并不讲究,特别是这个眼点构成,作为眼镜崽的我勉强可以看全;
多数时候也只是用EVF强光下看个构图,毕竟大屏幕回放时候,你知道Q能让你安心就行。

缺点

简单来说
  • 太重了
  • 握持手感不好
  • 放不平
Q的机体主要结构已经采用了镁合金作为材质,顶盖则使用铝。
发布前一年,2014年的Leica TL上已经炫耀过『用一整块铝切出』的工艺了,所以顶盖上又炫耀了一下。
虽然相比其他机型可能使用的黄铜材质(没错,非常保守,但据说也是玩家群体里的一个卖点——露铜),铝和镁已经轻便很多,但是整机仍然保持了640g的重量(对家的RX1R II约507g),对于想作为随身机使用的目的,还是重。

握持,在小型机上似乎一直都不是研究开发重点。
但是NEX-7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
不过索尼也没有沿用到RX1系机身上,而Leica Q更是如M系机身一样,保持了……飞机场一般的平滑。
虽然描述起来,这种饰皮纹路被描述为钻石纹样,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作为固定镜头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差不多同代的索尼RX1R II,出现在各类关于Leica Q的讨论中。本文无意涉及其他方面对比,不过可以借用DigitalRev官方Instagram曾经的对比图。



Leica QSONY RX1 R II
机身拍摄
Typ 116DSC-RX1RM2
28mm F1.735mm F2
24MP42.4MP BSI
100~5000050~102400
10fps5fps
显示
固定3英寸
可触摸104万点
可倾斜3英寸
122.9万点
固定式

368万点
可弹出
0.39英寸 0.74放大率
236万点
电池及尺寸
BP-DC12NP-BX1
-可以用MicroUSB充电
130×80×93mm113.3×65.4×72mm
640g507g
  • Q的电池可以替换,详情见后文 配件-电池

争议

在Q发布的2015年,出现了关于固定镜头数码相机黑盒子的讨论。
有人发现Q的原始RAW文件来看,该镜头变形很大且不能完全覆盖。
拉扯了若干回合,基本上还是吃瓜看戏的多。
至于不能覆盖全画幅之说,也并不是一些自媒体宣扬的“拿APS-C镜头糊弄人”。

退一步说,你相信可以藉由APS-C画幅规格的镜头设计,“超频”得到目前Q的解析水平吗?

颜色版本

不论是作为玩梗或者情怀,徕卡总是很喜爱出各类限定版。
作为用户而言,倒也不是坏事;
就是太过繁杂,有时候记不太清楚。

颜色名称英文名发布时间备注
黑色版-2015-06原始版本
钛合金灰色Titanium gray2016-10限量,仅为配色,并非钛合金材质
银色版Silver2017-10
皓雪版Snow2018-02限量,由奥运单板滑雪选手
Iouri Podladtchikov联合设计
狩猎旅行版Safari2018-06限量,日本限定
卡其款Khaki2018-10限量

皓雪版。官方公示图片

选购这些特别版本的时候要注意一下,Q的背面,也就是面朝使用者的这一面,呈现的配色效果是否和谐,是使用者自己接受度的问题。但是徕卡方面似乎羞于展现。

中国大陆专享的熊猫特别版


菜单与设置 Menu and Setup


徕卡的发色似乎一直是自维持的,
我个人不满意徕卡的反差设置,所以在此处改为-1

iso感光度,在数码成像的过去十年里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Q的传感器而言,我可以接受到10000的感光度表现。徕卡的调校来说,在高ISO条件下虽然也有不可抑制的噪点密集情况,但解析为黑白,相对彩色噪声来说,可以接受。
所以在这样的变化下,自动ISO可以接受。
当然,在需要长曝光的时候,记得调回来。

不约而同的注视 可访问此处

如果你准备好了脚架什么的,机身上没有给你B门选项,
倒是可以试试用APP拍摄来实现。

白平衡,可以说是同可变ISO一样,数码优于胶片表现的地方。
Q的自动白平衡表现很准,很多场合你可以放心交给机器自决 —— 但是很准不一定符合你需要的,以及在系列照片里浮动的白平衡也算是后期的麻烦,所以如何使用还根据用户习惯来决定。

右手拇指控制的键,可以支持快速设置,我定义为焦距切换。
焦距切换其实就是一种数码变焦,但是强制在特定(等效)焦距上;
这一功能最早可能来自2013年的GR。

徕卡设置的切换度数为35与50,而且似乎是为了向自己历久弥新的旁轴系统致敬,
取景并不是像其他数码机型,变焦自动100%区域。

稍迟推出的Q2、Q3因为传感器总像素增加,这一功能延伸到了等效75mm与90mm。

三代Q的数字变焦对比
QQ2Q3
28mm
6000x40008368x55849520x6336
24MP47.3MP60MP
等效35mm
4800x32006704x44727616x5072
15MP30MP39MP
等效50mm
3360x22404688x31285328x3552
8MP15MP19MP
等效75mm
-3136x20963552x2368
-6.6MP8MP
等效90mm
--2960x1968
--6MP
这一功能伴随了纯粹原教旨信徒和实用派人士的争论,我个人倾向后一种立场。
也可以看看2023年的讨论:

左手部的fn也可以进行快速设置,我定义为白平衡 —— 虽然多数情况下Q的白平衡已经十分准确,我仍然希望在特定场景下需要更改白平衡的时候可以更快一些。

蜈蚣船上的打闹 可访问此处

翻译

Leica Q 优点不少,但是中文翻译这块,基本就是糟粕集合。

在简体中文菜单中,对应英文菜单的focus,翻译成了焦距,虽然单独拿来说,并不能认为是翻译错误,但是很明显,看图:

focus 本处意思应当为“对焦”,下列的都是关于对焦模式的选项;
但简中菜单,可能机翻之后也没有校对,出现了这种低级错误。


对应的,繁体中文菜单此处翻译为对焦。

扯远一些,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于翻译人员拿到的是文本,而不是实体的相机,后面这样的环境里。可以纠正一些模棱两可。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徕卡公司在复检中并未发现这个问题,并且一直保留了这个错误。

而即便是繁体中文,依然有一些英式用法,没有做任何基于汉语言的修正就生搬硬套。
我猜原文是2 out of 5


如果说,这是2005年,或者是某个极其欠缺人手的众筹作品的外语界面,大家也都可以理解。
无奈的是,这是2015年,一家来自大公司,并且在该地区正规发行的高价相机。

更新版的固件也许大概率解决了该问题。
但我无从知晓。

固件及APP Firmware and App


固件

徕卡为Q更新了大版本共3版,共4款固件:
版本发布时间/功能备注
1.02015-06
出厂固件
2.02016-07
支持单独拍摄DNG格式
快门时间扩展到120秒
长曝光倒计时
对SF40、SF64闪光灯的兼容
3.02018-06
设置收藏夹,与设置文件导出
支持强制电子快门
加快DNG处理速度
强制关闭曝光预览(用于闪光灯摄影)
3.12019-02
支持以QR码快速建立连接
调整WLAN设定
取消连接模式子项
不过我的Q还是保持在1.0版本。

需要注意的是,要使用新的 Leica Fotos 联动app,至少要高于或等于2.0版本固件。


移动应用程序

移动平台的应用程序,基础目的在于以WiFi和蓝牙为技术基底,提供图像传输和远程遥控的功能。许多其他厂牌的相机,这一功能也都是标配。

徕卡公司的数码相机来历复杂,有合作推出双品牌的,例如和松下的合作,近年如 Panasonic LX100 / Leica D-Lux Typ-109
也有合作自产的,例如 Q ,即没有其他厂牌的产品。

这就造成了APP的混乱……
徕卡公司一开始,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所以推出了一个Q专用的程序。

这个程序的Android版本表现良好,iOS版本却不那么美好。
对于相机内照片的浏览,以现今多数的处理思路——「用户更想马上看到的是刚刚拍摄的照片」
在奥林巴斯上,贯彻了这一思路,根据拍摄时间,倒序排列;
索尼的 PlayMemories 更为狡猾,连接时候会询问是否访问当天照片,限定了照片数量,就大大加快了加载速度。

话说回Leica Q的APP,浏览照片时是默认加载所有,并且按照拍摄日期正序。
如果你是一个用大卡存储卡,并且不爱清理照片的用户,或者说,你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这样在旅行的后期,你发现每次连接选择照片是一个灾难。

在之后,随固件更新,也开始转向了一个统一的APP程序,Leica FOTOS
更多的关于相机联动的APP的故事,另文撰写

徕卡的大一统app,FOTOS,但是可以看到,用户评价不高



配件 Accessories


官方的功能性附件有这么一些,主要类型为电池相关与闪灯组件:

Leica Q功能附件
编号功能
电池相关
BP-DC121200mAh,能量密度约8.7Wh
与Leica CL、V-LUX(Typ 114)
及V-Lux 4通用
与松下BLC12、适马BP-51电池可互换
BC-DC12与BP-DC12配套之充电器
与松下DWM-BTC6、适马BC-51可互换
热靴灯相关
SF26GN指数26,带LED常照明
同时兼容徕卡S、SL、M与CL
SF40GN指数40,带LED常照明
同时兼容徕卡S、SL、M与CL
疑似为日清定制版本i40
SF60GN指数60,带LED常照明
同时兼容徕卡S、SL、M与CL
可使用2.4GHz频段与SF C1配对,
离机TTL闪光
疑似为日清定制版本i60
SF64GN指数64
同时兼容徕卡S、SL、M与CL
SF C1闪光触发器
可使用2.4GHz频段与SF60配对,
实现离机TTL闪光
疑似为日清定制版本Air A01


电池 Battery

Q的这块电池,BP-DC12型,徕卡内部的产品编号 19 500。
松下公司的DMW-BLC12,与这款徕卡标电池是互换的。

或许我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测,徕卡款的Typ114就是松下FZ1000的换壳版,用的电池一致,所以也让BLC12有了徕卡版;在合作开发Q的时候,根据密度等参数计算选型,发现刚好可以拿过来直接利用,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互换性。

徕卡公司应该不会承认集齐三个牌子召唤神龙的操作

更有意思的是,适马公司的BP-51也是互换的,内部Code 0085126-930394,通常用后面的数字作为货号,不过中国大陆似乎通贩渠道不多,倒是很少这么称呼。

你甚至可以用徕卡的充电器给适马BP-51充电

电池品牌Leica 徕卡Panasonic 松下SIGMA 适马
电池型号BP-DC12DWM-BLC12BP-51
适配机型Leica Q (Typ-116)
Leica V-Lux (Typ-114)
GX8
G5/G6/G7
GH2
FZ1000/FZ300/FZ200
DP Quattro
fp
标称电压7.2V7.2V7.2V
标称容量1200mAh1200mAh1200mAh
换算密度8.7Wh8.7Wh8.7Wh
对应充电器BC-DC 12DWM-BTC6(DE-A79)
DWM-BTC12
BC-51
充电时间未找到标注140分钟
175分钟
未找到标注
  • 作为参考,通常我们说的10000mAh充电宝密度为37Wh
  • 松下BTC-12是一款小型化的充电器,2017年末发布(部分地区为2018年1月)。
    充电器本身具备一个USB Type-C接口,套装里的适配器提供USB A型口的转换 —— 所以较为可惜是仅能以5V电压为充电器供电。

松下新款BTC-12

为什么要提及这样的电池互换呢?主要原因是差价,徕卡标的东西一般都便宜不了,而以适马和松下这样的品牌又有很好的品质保证。
这一点在不同渠道也许有不一样价格差体现,比如日本亚马逊,适马就比松下版本电池便宜许多。

神龙呢?
也许用FZ1000的用户可以考虑使用副厂/第三方的替换电池,但是对于Q用户,选择松下/适马电池已经有很好的『折扣比例』了,还不用承担副厂电池解码不完全或者极限条件失效等风险。

* 2019年7月,适马公布了 SIGMA fp ,同样适用 BP-51 电池

关于充电器,不妨补充几句。
原配的充电器,我手上的版本是8芯线接口 —— 没有8段线,只有2芯,只是呈现一个“8”字,或是“∞”字,俗称而已 —— 这类接口一般都是全世界100~240v支持的。

看接口
如果出行,就要带一根电源到8芯的线材,这是成熟线材,市面上都很好找。

如果要便携,又正好……比如在中国大陆,有不错的渠道,可以看看买一条短线,或者苹果的那种轻便转接口。

可以配合充电器使用

镜头盖 Lens cap

Q的镜头盖是一种套筒式的结构,做一个便宜点的比方,就是X100那种。
不过也预留了49mm的滤镜螺纹,所以要上49mm的通用型镜头盖也是没问题。

DigitalRev曾在Instagram里,戏谑地互换了Q与RX1R II的镜头盖,挺合适的。


以个人意见来说,推荐应用通用镜头盖。据一些Q机友说,Leica的镜头盖部分存在偏紧或者偏松的情况。
偏松,自然是容易掉;偏紧则会造成镜头盖与镜头部分金属的刮擦。
后者也许更麻烦一些……据说在Q2上依然存在。

很谜,松下Lumix,M43的镜头多是46mm口径,
我使用这样的镜头盖也可以适配Q的49mm滤镜口径。

闪光灯 Flash

以Q这样的定位的机器,多数情况下不太可能去参与离机多灯布光。
所以选择一个强劲的小闪光灯是最好的选择。

小型热靴闪光灯的发展里,2014年的 Nissin 日清i40 是一个标杆产品,在紧凑的体积内保持了全功能设计:TTL、跳灯、足够的指数(GN40)以及为视频补光考虑的LED。

我的E-M5与展台的i40搭配

徕卡公司应该是注意到了这款产品,其在Q发布后推出的『SF40』,高度类似日清的i40……虽然没有非常严格的验证,但可以不太严谨地说,SF40就是徕卡版i40。
至于那枚『SF26』,相比起来就太水了。高阶的『SF64』……装上去感觉不平衡

名称徕卡SF40日清i40徕卡SF26
闪光指数GN40
ISO100 105mm
GN40
ISO100 105mm
GN26
ISO100 85mm
直打覆盖24mm~105mm
内置扩展板支持16mm
24mm~105mm
内置扩展板支持16mm
24~85mm
灯头转角俯仰0~90°
左右-180°~180°
俯仰0~90°
左右-180°~180°
俯仰0~90°
同步速度1/800~1/20000 s1/800~1/20000 s
电池类型4枚AA4枚AA2枚AAA
单灯尺寸85(H)x61(W)x85(D)mm85(H)x61(W)x85(D)mm
单灯重量203g203g124g

AA电池中国大陆称5号电池,台湾称三號電池,日本称単3形
AAA电池中国大陆称7号电池,台湾称四號電池,日本称単4形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卖家会声明其i40是徕卡可用 —— 这其实集中在LX100和FZ1000等机器的徕卡版(Typ-109、Typ-114),因为这些双标机器基本就是松下变体版本,所以热靴定义也采用了松下在43系统沿用的类型。

Q与SF40的搭配,来自I-Leica-Forum

不过相比日清i40在中国大陆市场不时可见的¥999售价,SF40的定价明显没那么友好,¥3000左右的定价在诸如尼康佳能等都是顶级水准的原厂热靴灯。

另外日清已经发布了更新版的i60,但是徕卡似乎并未跟进;
而且说起来对于徕卡用户,也许指数提升这回事并不显得非常迫切,如果有了SF40,也是相当够用。

2018-06
徕卡推出了SF60,看这个名字,还有尺寸,应该就是i60。

附加镜 Secondary lens

附加镜并不是官方配件,徕卡也不屑于玩这个。
不过既然有49mm的滤镜螺纹,很难不让人试试。

理光公司为GR系列产品推出了广角附加镜,『GW-3』,可以实现0.75x的焦距折换。
有人在RX1机身上实现约26mm的视角。
我也从好友那里借来GW-3……

Q装配了GW-3,长出来一截

具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装上后,大光圈区域(F1.7~2.8)几乎很难检测合焦,而且焦内区域画质有一种柔光镜式的散漫。

可用的话,要等收束到F11,这时候传感器上的灰尘和斑点可能也都一览无遗。
相对来说,GW-3的意义并不大。

为什么会不合适?
因为GW-3这类附加镜,其实设计目的很明确,就是用于GR(2013) 与GR II (2015)的那颗5组7枚的18.3mm镜头使用,其光心、安装位置明确;
将这样的附加镜,强制安装到Q的镜头上,如果要完美使用,其实多少是要进行校正的。
所以这种模拟,运气成分偏多,而除了理光厂牌,其他厂牌很少有高品质产品,这种尝试只能作罢。

2019年, GR III 上市,这次镜头为重新设计,4组6枚,
所以诸如光心位置略有变化,新推出了 GW-4,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


3M胶布

对于需要隐藏在人群里当一位无名氏摄影师的朋友来说,徕卡的可乐标不亚于江湖追杀令。
所以江湖上自然也有去除徕卡标的业务,甚至徕卡官家自己,也在一些新款M身上配置了低调版的选择。

Q没有低调版,所以找一款3M的胶布就是你最好的选择了。

是不是突然明白了搭配Lumix G镜头盖的意义
Q在2018年末推出了没有Logo的Q-P,不过不太建议,毕竟马上又出了Q2

除了藏匿Logo这种外观上的影响,功能上,可以把位于相机顶部的扬声器开口贴起来 —— 如果你不那么在乎于相机小屏幕上回放视频的效果的话。
据称这部分有相当高的概率导致进灰,进去的灰尘最终会被通电的图像传感器吸引。

包包

包包没有什么好推荐的。
『徕卡用户永远在寻找他们的下一个包』,这是真的。

所以没什么好推荐的。

竞争者


大底数码随身机的一段历史

适马公司在2008年推出的 DP1 ,将数码随身机引入了大传感器的军备竞赛。

“大传感器”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所指不同,而根据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也会有变动。
对于随身机来说,在2008世代,大约还是诸如1/2.3英寸传感器当道,高阶的如1/1.8、1/1.7或2/3 。

2005年索尼做过“准APS-C”的尝试,R1机型,但整机多少已离开了随身范畴;
同时期,理光一直在耕耘等效28mm的GRD机型,但传感器仍然没有突破尺寸藩篱;
同样的限制也在这一阶段的新星机型,如松下LX3、佳能S90乃至2011年的奥林巴斯XZ-1上出现。

适马公司虽然跨出了这一步,但受限于 Foveon X3 的表现,和整体机身计算能力的限制,表现出来便是对焦慢、响应慢、高感差(而被定义为阳光机)及耗电快。
适马虽然不断迭代,从初代-->S-->X-->Merrill-->Quattro,改变是存在的,仍然不尽如人意。

少数画质拥趸在忍受,但对通用随身机的渴望,或许仍然是大众所想。

改变出现在2011~2013,一下子有了两个方向:
  1. 保留变焦,传感器小一些
  2. 传感器大一些,定焦
2012年的RX100带着一英寸的传感器出现,这一影响持续了后来若干年的整个相机市场。
烟盒大小,高画质,黄金泛用的28-112mm(在三代机型上为等效24-70mm)……

整机的惊艳,掩盖了初代机型不如上一年尼康1系列无反的高速对焦的情况;
而不及一英寸传感器的机型,也事实上被下达了驱逐倒计时。

另一方面,富士在2011年推出了 X100机型 ,不仅实现了自己品牌的复兴,也改变了大底随身机的面貌。
2013年,理光带着重新以 GR 为名的等效28mm,APS-C传感器机型重生,很难说没有受到X100成功的影响。
同期的尼康Coolpix A就很少被提及,该厂商自己也没有耕耘的热情,颇为可惜。

徕卡公司其实行动更早,2009年的X1即为APS-C规格,等效35mm的机型,无奈高售价劝退了普及,丧失了嫌弃革命的机会,也失去了话语权。
X系列倒是一直在更新,2012年的X1、2013年涉足变焦的X Vario、2014年用Typ编号113的新X,以及加入防水功能的XU。

2012年,索尼则在RX100的同期,推出一手王炸,配置135规格传感器的RX1机型,固定不可换 35mm F2 镜头,以及仍然不算过分的体积。
2013年的改款 RX1 R,传感器改为无低通滤镜类型,仍然为24mp;
到了2015年的RX1R II,采用同期A7R2同款的42mp传感器。

综上,2015年诞生的 Leica Q (Typ116),可以说以一种不算早也不算晚的态度,加入了大底随身机的饭局。

机型推出
(等效)焦距/像素
重量/尺寸 W H D
索尼 RX12012-09
35mm
24MP
482g
113x65x70mm
徕卡 Q2015-06
28mm
24MP
640g
130x80x93mm
理光 GR II2015-06
28mm
16MP
251g
117.0x62.8x34.7mm
索尼 RX1R II2015-10
35mm
42MP
507g
113x65x72mm
富士胶片 X702016-01
28mm
16MP
340g
112.5x64.4x44.4mm
富士胶片 XF102018-07
28mm
24MP
279g
112.5x64.4x41.0mm
徕卡 Q-P2018-11
28mm
24MP
640g
130x80x93mm
理光 GR III2019-02
28mm
24MP
257g
109.4x61.9x33.2mm
徕卡 Q22019-03
28mm
47MP
734g
130x80x92mm
表中列举焦距为等效135,其中全画幅机型以粗体标识;含电池重量。


后续机型 The Q Series


本来本文只是个人对于Q的使用和配置等内容的经验小结,但是徕卡不断推陈出新,升级换代,不免也有一些自己的议论。
所以干脆整理到这一章节。

徕卡对Q系的升级

到目前,徕卡在Q系列上的机型:
  • 初代Q (2015)
  • Q-P (2018)
  • Q2 (2019)
  • Q3 (2023)
  • Q3 43 (2024)
徕卡在2018年末,推出了小改款的Q,标称为 Q-P 。

Leica Q-P 图片来自Leica官网
Q-P 几乎没有性能上的更动:
  1. 镜头标识的配色变化,原来的黄色变更为一种暗色调的橙
  2. 顶盖的 Leica Logo,与M系机型一致
  3. 开关更突出,容易盲操作
  4. 去除了正脸的可乐标,低调
Reddot Forum 在2018年12月推出了一篇关于Q-P的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Q-P 在时间上特别尴尬的一点,
2019年初,徕卡带来了升级版的Q2。
Q2镜头采用同样设计,新增的大部分特性,都是传感器升级带来的,如:
  1. 可以拍摄4K视频
  2. 因为像素高了,那个很方便的裁剪功能,可以支持到等效75mm
  3. 初代最高1/16000s的电子快门,Q2刷到了1/40000s
反过来说,Q上这枚镜头设计一开始也有着“喂饱”40MP+的觉悟。
Q2的两个独立于传感器的新功能:
  1. 防尘防滴
  2. EVF还是368万点,但提及升级,OLED和刷新率

图片来自 DPReview

但电池方面,原本便宜大碗的DC12,改成了SCL4,标称8.4V 1860mAh;
也就是说,电量上差不多翻倍。

机型徕卡 Q徕卡 Q2
镜头28mm F1.728mm F1.7
传感器24MP47MP
分辨率6000x40008368x5584
处理器Maestro IIMaestro II
视频拍摄1080p@60fpsDCI 4K@24fps
4K@30fps
EVF1280×960
计368万点
1280×960
计368万点
屏幕720x480
3英寸触摸
计103万点
720x480
3英寸触摸
计103万点
电池BP-DC12BP-SCL4
重量640g734g
47MP规格的传感器,也出现在松下的S1R机身上,由于参数方面的相似,加上松下-徕卡的合作开发关系,推测是同款。
以个人观点来说,我倒是觉得在松下S1H上的那片进化版24MP更有意思,带有Dual Native ISO设计,在Q系机身上可以对静态图像的诸如高感表现有更好的帮助。

2023年5月,徕卡推出Q3,像素升级到60MP,推测为M11同款传感器。
从公开消息来看,镜头设计没有变化 —— 看来初代Q的光学设计很是超前。

绝大多数的功能变化也都是新传感器带来的,例如焦距切换进一步支持到等效90mm,
此时大概还有6MP。

处理器升级为Maestro IV,
电池替换为BP-SCL6,与SL3世代持平,可以视作SCL4的接班版本。
体感上比较明显的是终于有翻折屏了,且分辨率还有所提升;
而且EVF升级到576万点,差不多也是同期可换镜头高端机型的参数。

机型徕卡 Q2徕卡 Q3
镜头28mm F1.728mm F1.7
传感器47MP60MP
分辨率8368x55849520x6336
处理器Maestro IIMaestro IV
视频拍摄DCI 4K@24
4K@30
8K@30
EVF1280×960
计368万点
1600×1200
计576万点
屏幕3英寸触摸
720x480
计103万点
3英寸触摸
可翻转
960x640
计184万点
电池BP-SCL4BP-SCL6
重量734g743g


新的镜头设计

28mm的镜头设计沿用了三代,图像传感器从24MP跨越到60MP,Leica 对镜头的解析力很有信心。

在2024年9月,徕卡推出了Q3的43mm版本,它的名称为「Q3 43」,
将镜头更换为 Summicron 43mm F2。

除了部分功能的微调,更多的变动还是镜头焦距变化带来的。
从焦距上来说,很像理光的GR产品线,在 GR III 世代平行推出 GR IIIx 的举动。

根据披露的专利,高度相似于松下提供的方案,这一点并不意外,
也不能解读为经济型数码相机或者在L卡口上的复用,Q还是一个更整体的设计。


Q系列镜头设计
Summilux
28mm F1.7
Summicron
43mm F2
9群11枚
其中非球面3枚
8群11枚
其中非球面7面
E49E49
专利推测
JPWO2014118865A1
JP2024038542A
2013-12递交
2017-01公开
2022-09递交
2024-03公开
松下松下

此外如数码变焦 Digital Zoom 功能,Q3 43世代延伸到了150mm。
Q家族的三代四机的数字变焦如下:

三代四机Q的数字变焦对比
QQ2Q3Q3 43
28mm
24MP47.3MP60MP-
等效35mm
15MP30MP39MP-
43mm
---60MP
等效50mm
8MP15MP19MP-
等效60mm
---30.8MP
等效75mm
-6.6MP8MP20.9MP
等效90mm
--6MP13.9MP
等效120mm
---7.8MP
等效150mm
---5MP


参考与引用


Leica Q - 徕卡官方站点
https://www.leica-camera.cn/photography/leica-q-series/leica-q.html

徕卡Q - 中文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95%E5%8D%A1Q

http://www.digitalversus.com/digital-camera/meet-designers-behind-leica-q-typ-116-a2231.html

ソニー、4,240万画素フルサイズコンパクト「RX1R II」【作例あり】
https://d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729006.html

DMW-BLC12 - 松下日本
http://av.jpn.support.panasonic.com/support/product/video/03/DMW-BLC12.html

BTC-6说明书 (日文)
http://panasonic.jp/p-db/contents/manualdl/1428317371123.pdf

BTC-12说明书 (日文)
http://panasonic.jp/p-db/contents/manualdl/1428343283389.pdf

dp2 Quattro 规格 - 适马官方站点
http://www.sigma-photo.com.cn/camera/dp2_quattro/#/specification

i40 產品介紹 - 日清(香港)
http://www.nissindigital.com.hk/i40.html

Leica announces SF 60 Flash Unit and SF C1 Remote Control Unit for M and SL cameras
https://www.dpreview.com/news/9403001625/leica-announces-sf-60-flash-unit-and-sf-c1-remote-control-unit-for-m-and-sl-cameras

Leica Q and the SF40 Flash pictures
https://www.l-camera-forum.com/topic/255423-leica-q-and-the-sf40-flash-pictures/




之乎 
于2018-01-31 发于简书
2019-07-22 修订发表于Blogspot


小远提供了关于镜头专利的内容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God of War Ragnarök 战神 诸神黄昏 NG+新装备数值

Nier:Automata 尼尔机械纪元 武器升级素材、性能及故事

《太鼓之達人 合奏咚咚咚!》PS4版曲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