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线」的讨论
Junkie Tech 群,在2020年4月份的讨论里,引入了一个生造概念『白丁线』。
该词在讨论中受到了一致支持。
本文尝试对白丁线这一概念定义进行完善。
简单来说,只能充电,无法进行数据传输的线材,就称作【白丁线】 图片自摄 |
白丁线的基本定义
“白丁线”用于形容,
(可能出于成本导致)最低规格用于充电的USB衍生线材。
其常见于充电宝随附。
这类线材形制不一,但一般欠缺高功率充电协议握手联通能力,即本质上无法进行数据传输。
USB原初定义用于数据传输,4芯线路中,两路用于电力供应 图片来自Hxy060799 |
本世代所谓「高级充电」,或者叫做「快充」,这类协议的本质为,
充电器与需电设备,通过数据连接进行握手,
根据内外部条件而确定合适的大功率,进行电力传输。
作为例子,例如Apple公司推出的2.4A、USB协会的PD等。
USB2.0规定四触点,3.0要求更多;
但是另外一方面,减少数据芯线数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这类白丁线往往以短线与面条设计出现,多发于MicroUSB界面。
在最早的USB 1.1规范里,最大允许功率为 5V 1.5A,
这应该也是USB界面的白丁线材的理论上限。
白丁线的变种
除了上述常见的白丁线,还有特别的情况。
◎多合一充电
多合一接口的充电线 图片自摄 |
这种号称一根走天下的,往往是一个USB A型公口,拖着若干头。
以图上这根为例,有:
- Apple 30pin
- Micro USB
- Mini USB
- Apple Lightning
在不同的时期,这种接口配置也可能有不一样,
2019年来说,taobao平台比较多见的是 3合1 样式,包括 MicroUSB、USB-C和Lightning,也是这一时期最流行的三种(手机用)充电接口。
◎磁性线
可能自2016年左右开始(并不精确),有一类磁性线产品出现在市场上。这种设计的源头,可能是来自Apple公司在Macbook产品上配置的MagSafe。
虽然磁性电源接口的出现更早,但是MagSafe在市场知名度上更高。
这类产品是一条USB公头带的USB线缆,尾部为一个通用的磁性接口;
需要与另外一个实际接口配对,通常为Micro USB、USB-C或是Lightning。
装在DualShock4手柄上的磁吸头 图片自摄 |
为了设计和制造上的便利,这类磁吸界面上通常只有两极,
对应了两芯电缆,这也是造成其“白丁”的肇因。
如果要实现数据传输,以同心圆方式设计可以实现,但制造成本也会相应提升。
连接磁性线进行充电 |
此外,虽然白丁线通常都是低价赠品催生,
但市面上还有其他售卖,会标注仅充电。
这类变种白丁线材,是为了额外的功能来进行设计,通常售卖也会注明。
如果我们把「白丁线」比作是 illiteracy 文盲,
那这类变种的白丁线材,就像是 Functional illiteracy 功能性文盲。
额外讨论
引起这个讨论的缘由,在于“被白丁线坑了”
—— 以为可以传输数据,抓上出门,结果到现场抓瞎了。
引以为戒,个人要做好自己数据线的管理,同时也要重视这种类别。
可以考虑备上一根好的,例如这枚Anker的A7103……这根我记得是买mfi线材的赠品 |
无用之用
白丁线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仔细想想,特定情况好像也有用处。一些设备不支持快充,比如 DualShock4 ,
我选择磁性的白丁线,不会有充电功率的损失,但是就有了功能(便利性)上的收益。
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充电器,比如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街头的共享充电宝。
如果插上一些Android系统,相比iOS设备,更容易有数据泄漏的隐忧。
白丁线材,目不识丁,可以避免非授权的通讯。
Kevin Gu 提到了一个补充,
即便是可靠的数据线,如果中间用上了掐掉数据的延长线,也会成为一种等效白丁线。
例如青州小熊的这款。
在2015年就已经有称作「BadUSB」的产品,用于抵御可能的数据攻击而作。
日经Xtech的报道
「充电线」「数据线」的分野
由于“白丁线材”的存在,也使得口语里有了「充电线」「数据线」的区分。其实仅仅就Micro USB界面来说,“白丁化”的线缆在充电方面也不会有优势。
这种区分反倒是在 USB Type-C 界面上更明显。
由于承载了太多梦想,画了太多可能性的饼,实际操作中,差不多2016~2020这段时间,
一条USB-C的线缆,往往不太可能在数据、兼容可用性、功率传输上有均衡且强力优势。
例如PD协议顶尖的功率,可以达到85~100W;
数据方面顶尖的,如雷电3协议支持(这一标准也被称作雷雳);
兼容性方面,有的还承载 DP Alternate Mode 等兼容,具体在画面上又有如4K60FPS的支持……
USB-C的这种乱象,也许只是这段特定时间的情况,未来随着协议统一与制造成本降低,应该也会逐渐减少。
之乎
总结自JunkieTech群组讨论
于2020-04-30 发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