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P+新品与态势杂谈

2024年的CP+展会在横滨举行,时间为2月22日到2月25日。

摄影器材厂商齐聚,自然也是有不少发布和趣闻。
作为杂谈。

目录

  1. 松下Lumix
    • 28-200mm新兵报到
    • GH6耐久挑战
  2. 索尼 SONY
  3. 佳能 Canon
    • xR
    • RF授权
    • Global Shutter
  4. 适马 Sigma
    • 两枚新镜头
    • 又谈到RF授权
  5. 奥之心 OMDS
  6. 其他
    • 理光、宾得
    • 富士胶片


松下 Lumix


松下大概重点是两件事:
  1. 28-200mm镜头
  2. GH6连续79小时录制挑战

28-200mm新兵报到

S系列的镜头群,在1.8军团里都是以统一的个子闻名的,稍微显得缺乏个性。
最大的亮点是20-60mm镜头,在无反争霸的世代里,可以说是一抹亮色的演出。

不过在L卡口中,稍微显得欠缺就是“一镜走天涯”的类型,那种一捅到底的大范围变焦头,总有这种需求存在于市场的草莽间。


Lumix 28-200mm应运而生,已经是全画幅L诞生后的第9个年头。

与其他无反系统相比,
索尼为自己生产;
Tamron基本只生产E卡口,受限(授权方面的问题)生产少量Z卡口;
佳能全部依赖自己供应;
尼康也为自己生产;
适马Sigma本世代未有该类产品。

几款天涯镜

外观上很明显,松下是最紧凑的;
我怀疑,即便是奥林巴斯2016年的12-100mm F4来比,可能28-200也会在体积上有优势。

另外一方面是其近对焦,或者简化为拍菜的需求,似乎也是近世代兴起的风潮,
28-200提供了近乎贴合前镜组的可用对焦距离,当然实际来说也不太会靠这么近,因为光线几乎都要被遮挡了~



单独售价披露,119,889円,大概是过人民币5000档位的镜头,并不便宜。
但是配合S5 II的高变焦比套机的话,套组定价324,720円,差不多加起来15000人民币档位,似乎便宜不少。
也就是说,这枚镜头实际还是看实际流通价格,通常是套机拆出的定义价格来决定。

GH6耐久挑战

另外一方面



录制到后半段,频繁出现了SD卡写入失败的情况。



不过很有意思的点是,虽然机器检测到SD卡写入失败,但依然没有过热提示等问题,似乎直播也没有中断。

但还是要说,作为挑战要素,没有采取可靠性更高的CFe,或者松下(及适马)特色支持的Type-C的外部写入,还是有所欠缺。

网友最后表达了对10年前的GM系列的怀念。

索尼 SONY


在CP+开幕前一天,还是晚间,发布了G标的FE 24-50mm F2.8镜头。
在焦段上来说稍微有一些古怪,倒是与1985年初代的Minolta AF 24-50mm F4重合了,跨越39年的进化。

G标而非GM标,分类上也是想显示低于24-70mm F2.8的定位。

就本身来说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最短最紧凑的段落,反而是50mm位置。


日本网友的横向比较其实还限制在索尼原厂厂牌中,
实际上E口的可能竞争者,还包括腾龙的20-40mm F2.8,28-75mm F2.8等产品;
在轻量化,或者是短变焦比领域上,可以一争高下。
作为新时代的一个象征,这些变焦镜头的近对焦都有好好照顾,甚至相比镜头本身来说,最高放大率下,前端工作距离都已经不多。

我个人特别看好 20-40mm F2.8 规格,目前腾龙在E卡口上事实独占,
Z卡口的许可虽然呼声很高,但一直未推出。

SONY
24-50mm F2.8
Sigma
28-70mm F2.8
Tamron
20-40mm F2.8
发布时间、价格
2024-02
$1100
2021-02
$899
2022-09
$699
镜头设计
13组16枚
12组16枚
11组12枚
近对焦
0.18m0.19m0.17m
尺寸重量
φ75x92mm
440g
φ72x102mm
470g
φ74x86mm
365g
中国的经销商给出了一个更丰富品类的标准变焦对比


佳能 Canon


xR

佳能没什么大的动静,反而是悄无声息地展示其定位VR的设备。
其目前RF阵容里有一支专供R5、R5C的特别双目镜头。
其涵盖另外的产品线「EOS VR SYSTEM」


这次在CP+,算是比较完整展示了未来方向。
佳能的3个未量产可能性路线。
图片来自Hatena Blog

在R7上有两个方案的配套,其中称作概念001的方案,类似既有的R5方案,会强调瞳距基线;
在概念002方案,更接近十年前松下的制品,会更收缩且紧凑。



在最右侧,编号 Concept Model 003位置是一体机方案,
让人想起Kandao初代的Qoocam,或者是Insta360后来的EVO作;
想在3D和全景之间切换的主意。

额外还有一款可以拿出来供大家实际体验的产品,
有点像紧凑型望远镜产品,即同样保持瞳距基线采样,但显然是走可穿戴路线的概念机。

可穿戴眼镜
图片来自phototrend采访



相对应的,佳能也谈起了Apple Vision Pro,
佳能的理解,认为是以Vision Pro的视野密度计算全景视频,从而提出说目前市面还没有足够提供对应分辨率采样的(单台)器材。


RF授权

此外,
佳能的高层 戸倉剛 接受了infoseek的采访。
重点也是关于RF卡口的开放和授权推进,
大致回答翻译
自2018年9月推出RF系统以来,已经过去了六年,我们的产品线中有40+款镜头。
我们正在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环境来考虑我们的战略,与第三方制造商的沟通比早期更深入。
(关于第三方RF发布时间)
我认为沟通的进度超过一半(直到商业化)。
这个所谓沟通的进度,我认为大概是指从佳能有意向讨论开放,也许是2022年开始计算,而不是2018年开始计算……
那以此来估计,很可能2024没戏了,第三方的AF功能RF产品,可能要迟于NS2了吧~

在Phototrend的采访里,也是类似的回答
在我们说话的时候,没有可用的自动对焦的第三方RF镜头。(注:其实是有,但并非RF原生,而是第三方兼容模式)
如你所知,我们没有采取开放战略。
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目录中有 40 多种镜头可供选择,但我们需要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意味着我们目前与第三方制造商的沟通比去年要多得多
在这一点上,我只能说,我们与其他制造商就要推出的镜头类型或它们在市场上的定位达成了保密协议,但这就是我能说的。
您可能是第 100 个问我有关RF卡口和第三方光学器件制造商的问题的人。
特别是提及的“在市场上的定位”,可能会类似于目前的Z卡口,即主导厂商把控一个焦段和规格的准入机制,第三方厂商应该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布……比如超规格镜头,
举个例子,适马为无反打造的35mm F1.2镜头,在很多卡口上都会构成威胁。

[更新]
在2024年4月,应该是一并获得授权并统一时间,适马与腾龙推出了适配RF卡口的自动对焦镜头计划,均为APS-C规格。

其中适马的6枚都是之前已经有的规格,腾龙则是开发发布,编号B060的11-20mm F2.8镜头要新开发。
其实也看出了一些问题,即适马之前在L卡口(以及更早的MFT)的工作,而使得DG DN以20mm规格法兰距开展,如今移植到RF很自然;
而腾龙过于依赖认定18mm(E与X),使得现有设计,特别是偏向广角端的镜头,未必能第一时间移植到RF上。

135无反卡口比较
Canon
R
Nikon
Z
SONY
E/FE
L
法兰距 Flange distance
20mm16mm18mm20mm
内径 Inner Diameter
54mm55mm46mm51.6mm

这次都是APS-C规格镜头,你也可以说并不是完全开放,而是开放了RF-S等级的授权。
佳能可能还是想养一养135镜头群的成熟,之后再议。

Global Shutter

访问还涉及了全局快门 Global Shutter式机型的展望,
在此之前是索尼首先推出了135规格的全域快门机型,A9 III;
但其实佳能更早在影像产品上就有EOS C700 GS,以及在工业上的应用……
这方面的回答就有一些打太极。

在以上之外,还有不算佳能主动披露的,其关于先前超规格镜头 RF 24-105mm F2.8 的相关专利。

根据解读,其中还包括了一种 15-60mm F2.8 的变体,从适用性来说,很可能是给APS-C规格提供的,视角大致等效24-96mm,也是一种全能镜了。
无反世代比较接近的,大概就是腾龙为E口X口制造的17-70mm F2.8。


适马 Sigma


两枚新镜头

焦点很足,两枚镜头。
  • 15mm F1.4 DG DN Diagonal Fisheye
  • 500mm F5.6 DG DN OS
都是DG DN,即为短法兰距新设计制造的镜头。

前者应该说比较任性,基本就是为了小众的星空星野爱好者市场打造的高规格鱼眼镜头;
在此之前应该是没有135幅面的鱼眼镜头,会推进到开放F1.4光圈且高分辨率条件。
15mm是一枚对角线鱼眼,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它放在中画幅4433上,可能也是可以作为圆周鱼眼来使用的……当然这部分内容猜想还不成熟,只能说有一定裕量。

500mm F5.6 的规格大概比15mm鱼眼受众多一些,体育比赛或者鸟类摄影等。
这枚镜头在不使用衍射元件或反射元件的条件下,实现了轻量化,并且光圈可变。
所谓的衍射元件,基本就是菲涅尔滤镜在镜头中的应用,特化到无反世代,是佳能的两枚DO镜头,600和800mm的两枚,都限定且固定F11光圈。
而本世代还暂时没有自动对焦折返镜头。
适马发布指出,其在前部使用3枚FLD,后部一枚SLD,实现了接近衍射透镜的(轻量化)效果。



作为一个巧合,这枚鱼眼比这枚长焦镜头,刚好轻10g。

CP+实际现场的发布,PPT还专门走到了一页,
Full Frame Foveon,也就是全画幅X3图像传感器的说明。
不过并不是好消息,而是说基于目前的工程实践,量产的预期又推迟了。

此外还有相关的采访,结合了其他家的报道,给我一种信息量不小的感觉。
技术方面是提到了OS2的光学稳定,也就是500mm新镜头配置的镜头防抖。
山木社长表示这是一种基于软件的优化,所以可能惠及之前的镜头,但可能效率不如新出的镜头。

又谈到RF授权

但是大家更感兴趣的大概是那个话题,RF授权~
“一些消息人士指出,适马将在CP+上推出一个或多个RF镜头,请问有什么信息?”
不幸的是,我无法为您提供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
正如我去年所说,我们意识到客户对此的需求,且需求正进一步增长。
在Sigma,我们都认为我们需要回应这一需求,但目前我们还没有答案。
我没有要宣布佳能RF相关产品的路线图。

另一方面,在尼康Z卡口中,我们已经有三个镜头。
但它们并没有受到尼康机身用户的好评,也许是因为它们是 APS-C 镜头。
因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赢得尼康主义者的心。
关于山木社长的这个回答,我和其他中文用户有了几乎截然相反的理解。
因为这段话的重点,可能在于后半段,山木社长用尼康Z的授权情况进行一个类比。

Phototrend其实后续有追问,应该在Z上推出全画幅,但山木以微笑回应。
其实可以猜测,尼康Z对于第三方的授权进入有严格的控制,
APS-C的三剑客认为是缺少威胁,但可以丰富镜头群的存在而被许可,其他全画幅产品因为可能的竞争关系而暂缓 —— 这一点多少也可以从腾龙与尼康的关系上可以看出,比如腾龙为尼康进行了贴牌,比如70-180mm产品,使得部分产品进入Z卡口;但比如20-40mm这类有竞争力的错位产品,还是遥遥无期。

反过来映衬下,RF可能也是类似的情况,即佳能设置了保护结界,要进行也许更严格的准入机制;但结合前面的对佳能的报道,极有可能是谈判陷入了某种停滞状态。


奥之心 OMDS


严格来说OMDS发布是1月底,
只是CP+期间,OM-1 MarkII的到货时间赶上了,于是真实用户评测出现了。

OM-1 II 的用户发现,1系惯例随附的小灯,LM-FL3 被精简了,这次不送了。

此外的焦点,大概就是集中在新功能 Live GND 上。
之前曾经对奥林巴斯的Live系功能有一个小结
到了OMDS世代,机型有一种收缩到1系的趋势,至少Live系功能有这种感觉。

这次的Live GND就在新款机型上。
所谓的GND,很可能也是通过多拍实现的,这种在手机摄影上屡见不鲜,特别是高通ZLS和Google Camera上HDR+的应用支持。



到本文发布时,Asobinet还在针对其手上的零售版OM-1 MarkII进行测试,
专篇评测未发布,但零星的Twitter帖文可以看出,Live GND带来了相当的灵活性。

应该说M43在绝对硬件参数上,已经到达了相当的瓶颈,
针对于固件型新功能的开发,或者说计算摄影,或者说相机设计的再延伸,是可行的道路。


其他


理光、宾得

理光与宾得在CP+期间没有动作。

不再是理光&宾得,而是并列的两个厂牌。
之前的说法来看,财务上应该是获得了独立,但也许未来会有持续的,不为人知的合作关系。

其实十年前的收购关系,大概很像婚姻关系。
婚姻就持续到一方死亡,又或者是婚姻关系本身破坏,但在之后路要怎么走,是一个问题。

Ricoh和Pentax,在曾经K卡口时代有相当不错的关系,后来归一也有迹可循。
合作存续期间,理光开始了APS-C规格的GR的研制发展工作,并且点滴融入了一些宾得相关的技术,比如明显可见的,在2019的III世代上,借鉴的SR防抖机构,还有宾得定义的TTL热靴。
几乎是最后的小尺寸感光元件数码相机,WG系列也艰难前行。

不过在之前,2023年11月,WG-90发布,虽然功能来说就是80的换壳,但是恢复了Pentax厂牌。


CP+之后的三月,宾得公开了其胶片相机进度,采用了半格 Half-Frame 设计;
这一设计可以在单张135规格上记录两张相片,在胶片价格高企的今天,倒有一定现实意义。
不过其实历史上反而是RICOH的半格更有名气,Pentax则是在110或126特型胶卷上大放光彩;不晓得是不是商量好的角色定义而定下的战略。

理光在2013年开启的产品线THETA似乎声量越来越小,
在2019年凭借Z1问鼎全景相机的王座后,反而是迟迟没有续作。
显现出来的情况,是理光倾向于toB的与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务结合的用法;
如果真的离开消费级市场,还是颇为可惜。

最后说说看GR。
目前在售的是GR III和同世代的GR IIIx,分别占据了APS-C,等效28mm和40mm的规格。
两款带电池都不到300g,可以说是便携机设计中的翘楚。
相关内容可以看博客之前的总结文Ricoh理光GR相机系列演变

理光GR III,2018年推出,2019年上市
图片来自金大頭


有的人会提到说,5年了,该有GR IV的消息了吧,
但我觉得动力不足,从历史经验来看,理光的相机设计师特别“懒”,
或者说大师风范,一次到位后很少修修补补。

这个相机世代,如果要迭代,往往是从图像传感器下手
(就好比徕卡Q那样),
不过APS-C上目前的先进传感器,一块是26MP堆叠,一块是40MP背照,
都被富士胶片以X-Trans排布而事实独占。

富士胶片

X100 VI,在某些方面……其实就是价格方面和稀缺性上,到了我无法评价的地步。
它的放货在多数地区,都是在CP+之后的3月1日开始,可以说盛况空前;
这方面可以参考Asobinet的总结。

因为超越了我的认知,这部分就不谈了。

X100VI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从技术参数上来说,等于是做了一些取舍。
比如前代的X100V (2020),终于更新了镜头设计,应该是提升了23mm F2的这枚的整体光学分辨率和近对焦像差等因素 —— 之前的设计在2011初代登场一直沿用
(但显然不如徕卡Q上的设计经久耐用)。
所以这一代来说,就有足够余量来冲击40MP规格。

图像传感器的发展,在理光章节已经提到,
在富士胶片拿到的白皮书那里,已经明确有两个选型,堆叠的26MP,或者40MP背照。
在前代X100V已经有26MP背照的情况下,富士选择了像素数上有一个商业标杆(你可以称作噱头)式的跃进,而不是选择可用性更多展开的堆栈传感器。

当然,也可以保有一个期许,就是富士胶片也许会考虑为X100系列发布分歧机型。


X100FX100VX100VI
发布时间、价格
2017-01
$1299
2020-02
$1399
2024-02
$1599
镜头设计
23mm F2
6组8枚
其中1片非球面
23mm F2
6组8枚
其中2片非球面
23mm F2
6组8枚
其中2片非球面
图像传感器
24MP
X-Trans III
26MP BSI
X-Trans 4
40MP BSI
X-Trans 5 HR
5轴IBIS
尺寸重量
127x75x52mm
469g
128x75x53mm
478g
128x75x55mm
521g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防抖机构,富士胶片之前X100系列都不配置这一功能,到了2024世代,最流行的自然是IBIS,于是也硬是塞了进去,于是机身也一跃超过了500g。
作为不可换镜头相机,超过500g一斤的界限,如果是徕卡Q我内心是可以接受,但APS-C就怪怪的 —— 隔壁的GR系列一直在300g以内。

可以说,富士已经没有理光那种便携式的设计哲学框定,而是把X100视作一种,完整功能机型来对待。
但不知道用户是否有这种觉悟。



2011年推出初代X100到今天,已经13个年头了,当初肯定没有相当会有这么大一摊。
初代的X100,其实还称作 FinePix X100,因为是固定镜头,很自然还归在FinePix旗下,但成为了事实上的X系列的起源机型。

在财务方面,也正是由于初代X100的成功,才使得可换镜头的X卡口系统可以在次年2012推进,也才会有后面的发展,也是不由得感慨.



之乎
2024-02-28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God of War Ragnarök 战神 诸神黄昏 NG+新装备数值

《太鼓之達人 合奏咚咚咚!》PS4版曲目列表

Nier:Automata 尼尔机械纪元 武器升级素材、性能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