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屏幕翻转方案
数码相机的屏幕翻转方案十分丰富,即便对这一消费电子产品并不熟悉,也会有眼熟的方案项目。
本文将市售量产数码相机上的翻转方案进行小结,以备查阅参考。
最后更新日期
2024-08-02
业界公认的消费级量产实现是1995年卡西欧的QV-10,
首次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上配置了实时取景功能。
在此之前的相机还是沿用了数十年发展而来的取景模式,要么是单镜头复用反光板光路取景,要么是平行式旁轴取景这类型。
QV-10采用了机体旋转的方式,可能是受限于1995年时的工程难度,
但也引领了一段时间的流行,即镜头部旋转,而控制部(机身部)带着屏幕由用户操控。
在QV-10上,已经可以看出来工程师意识到了实时取景的潜力,在自拍应用上甚至临门一脚,不过受限于最终的翻折自由度,并没有完全180度支持。
在Live View其后发展的时间里,其他数码相机也有意或无意在模仿这种机身大面积翻转设计。
相比于光学折射或反射式光路的设计,电子取景只需要传输电信号到屏幕上,就可以实现取景角度自由变化,取景自由变成取决于屏幕翻转设计的可能性上。
可以说翻转屏幕其实是这种设计的一种简化妥协。
数码世代的取景自由,如果要例举一个里程碑机型,
我大概会选择2016年发布,但在2017年初铺货的GFX 50S。
其在屏幕的可选自由度,以及EVF电子取景器的自由度上都做到了当时的极致。
在英语中,一些非正式但高频次出现的描述词,
如Articulated、Tilted/Tilting LCD、Vari-angle Type,
又或者 dual hinge LCD (双铰链),听起来比较术语化,
或者直接一点的Flip,都用来形容翻折屏幕。
中文或者说汉字的说法也并不统一,如翻折、翻转等,在形容多样的方案时,其实容易显得模糊。
还有异形机
除了洪荒时期的整体式旋转方案,还有一类,或者说各不相同的机型,造型上颇为创新,其屏幕方案也值得探讨,但篇幅所限,本文大概不会展开。
参考模块化相机
需要注意,虽然在收集,但仍然可能并不完善。
命名方式方面,有的描述可能喜欢用『x轴式』来描述,轴在这里指的是活动自由度,这种描述方法侧重于工程上的概念,但是对于整体性区隔描述不强;
接下来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归类:
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支持自拍,对于竖拍构图也有一定的支持。
佳能的相机产品特别热爱这类型的屏幕,从消费级到可换镜头顶级机型,都酷爱应用这类屏幕。
如果要举出反例,反而需要绞尽脑汁,比如在EF-M世代的M5机型采用的是下一节的两段式。
侧翻构造发展多年,其结构可以说相对稳定成熟,在小型机体上的实现没有太多难度。
近些年Vlog概念发展,这种可以自拍时兼顾取景和相机状态监看的屏幕非常流行。
几乎每个厂商都制造过使用侧翻全向式的屏幕机型。
通常会支持到180度翻转,以方便自拍。
这类设计在索尼的α5000,松下的GF7、8、9上出现。
除了可换镜头机型,这种设计因为结构相对简单,也在紧凑型固定镜头相机上应用。
如佳能G7X系列,不过在初代出现后,二代修改为二段式,三代又回归单向式。
因为只需要在单轴上做零件替换,且数据排线容易安置,
也在有特殊需要的机型上实践,如奥林巴斯三防机型TG-860等;
哈苏的数码后背CFV II 50C上也应用了这类设计,但仅支持45度上翻。
除了提到的结构相对简单、紧凑,使用单向翻转更可能是成本上相对节约的考量;
缺点也较为明显,完全不照顾竖构图,但照顾到了自拍群体。
倒是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机型,富士胶片的X-Pro3,其为下翻类型,且不支持自拍;从设计上说,是贯彻所谓近胶片盲拍体验。
应用两段式的相机,
比如松下GF6世代,更常见的是索尼的NEX系列,以及延续到α7全系列上的常见。
两个自由度分别是彼此平行的轴,但是在具体实现翻折范围有差别。
有一个区别,就是是否支持到自拍的角度,
比如索尼无反的方案一般就放弃支持,但RX100(3代开始)会支持;
松下和奥林巴斯的轻便机型,倾向于支持自拍。
不过这样的设计,松下仅在GF6世代短暂出现,之后GF没有延续这一范式(选择了更为简单的单向式)。
奥林巴斯比较特别,在E-PL5和E-PL6上都是上翻,一般说170度翻转,并不是完全的180度。
而在E-PL7和E-PL8世代上,奥林巴斯也是……颇为大胆,采用了下翻。
尼康也在自己的无反机型上使用该设计,从1系列V3,到Z系统的Z6、Z7等机型。
尼康在旗舰Z9,和2024年新机型Z63使用了其他设计,此为后话。
此外,在工程实现上,两段式也可以细分,
一种是背板长度近似为屏幕高度,一种是高度一半,
前者自然容易实现更大的自由度,如向下的90度翻转;
后者的自由度天然受限,如索尼α58、徕卡Q3。
以X-T2(2016)、X-T100(2018)及X-H1(2018)等机型进行实践,
高端的GFX机型自然也给予应用。
这类复合框体,其框体整体实现本章第一种侧翻类型的自由度,
然后在框体内,又可以像上下翻折那样,基本保持镜头光轴位置的变动。
而对于竖拍构图,初始类型可以支持向右(相机使用者视角)翻转。
在X-T100上,这一框体进行了升级,可以支持自拍角度,类似本章第一节说的侧翻类型。
稍后到来的侧重于视频录制的旗舰,S1H,特别更新为支持左侧侧翻出去,对被摄体的类型。
松下Lumix M43旗舰的GH6(2022),以及GH7(2024),都继承了S1H的设计。
值得提及的一点,无论S1H或者GH7上,都是在一个较为复杂的、针对传感器/机体的风冷散热系统之后,再配置了复合框体,所以显得特别厚实,且有视觉上可以识别的出风口。
尼康的Z9旗舰机型 (2021),也使用了复合框体设计,甚至直接在基础型号上向前迈出一步,重视竖拍构图的两个方向的支持;
这个设计,继而延续到Z8上。
有一个说法,Z9的这一设计,在自由度上,致敬了2016年,宾得K-1的工程实现(下一小节介绍)。
在索尼2022年的A7RV,以及2024年上市的α9 III上,这类设计也登场。
从用户最终效用上来看,复合框体应该是各自由度/取景性最好的解决方案,
但在成本和体积上不如其他方案,且应用成熟度在2024年也稍显欠缺,但各厂商在旗舰型号应用,可以说有着光明的未来。
一个概览的表格:
但作为一种在可预见的未来,会在各厂牌旗舰上逐渐普及,并很有可能继续优化的类型,又可以多说几句。
各个厂商以及各时期侧重点不一,所以同样是复合框体Composite frame,
着重解决的问题也并不一样。大概有:
并且在之后的时间段内为不少其他厂商跟进。
2022年的尼康放弃了在松下和富士胶片已经选择并于量产机上“展示”的方案,
它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DC Watch Impress 称其为「縦横4軸チルト式モニター」,
DPReview称作「Multi-directional rear LCD」。
作为「方块机」(具有集成式竖拍手柄)的Z9重视竖拍翻转无可厚非,
但如松下S1也提供如上图左下角的角度,只是尼康额外提供了右下角的俯拍竖构图状态的支持。
目前在宾得的K-1机型(K-1 MarkII共享机体)上见到。
屏幕本身是在一个悬浮岛台上,有点像复合框体,只是这一岛台与机身以可伸展杆件连接;
杆件到机身又是以高自由度铰接而成。
这一实现,不仅完成了基本的翻转,而且强度可靠性上可圈可点;
可以说是某种工程上的杰作了。
但其作为单反类型配置,在LV的使用频度上打一个问号……也很期待宾得如果未来进军无反市场,在新机体上的实践。
而且因为不太明了的原因,索尼似乎并不愿意尝试普通的侧翻(本章第一节)。
在2005年的R1机型上,相当大胆,并不存在背部屏幕,而是在相机顶部位置留出了屏幕。
从设计思路上,背部留给了按键,同时具备有EVF;
而顶部的旋转屏幕在索尼看来很可能是弥补了背部空间,且有着更高的自由度。
在2005的R1之后,索尼的实时取景自由度需求陷入相对沉寂;
直到2008年以α300等机型的崛起而重新进入视野,不过这一时期选择的是较为常见的两段式上下翻折方案。
在2010年的SLT机型,α55上,作为初代SLT机型,
更强调了Live View的使用,所以取景方式变得重要。
其为底部翻转后,带有一个180的旋转。
其实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本章第一节的侧翻方式的旋转90度版本。
这种方式的自拍旋转,屏幕会出现在相机的下方,颇为怪异。
α57与α55类似,更高阶的α65也沿用了这一方式;但在旗舰级的α77与α99上,索尼,又更动了旋转方式。
其基础为两段式上下翻转,加上了α55上出现的这类180度旋转机构;
这种复杂的构造下,甚至可以越过EVF位置,而在机身上方翻转提供自拍监看。
从α77 (2011) 延续出现到了 α99 II (2016),共4台机型使用了这一设计。
但是索尼并未在E卡口上继续复刻该设计。
这更可以体现品牌的设计理念,但这样会造成互相交错和叙述冗杂,还是以目前的方式呈现。
到成文的2024年,可以发现,
流行的方案以「侧翻全向」「两段式上下翻转」作为主流;
而在旗舰机来说,迈入「复合框体侧翻」成为各厂共识……似乎有一个共同点,即高度接受索尼半导体所产图像传感器的阵营……
至于其他方案,应该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伴随时间发展,供应链的优势可能会越来越集中前述几种类型之中;
在相机发展历史长河里,这些方案有的只是短暂出现,有的则可能在未来重现。
篇幅所限,一些特色未能展开;
像一些三防机上也有配置翻转屏方案,这种实现,意味着可动部分也有可以承受一定水压下的密闭性,也就意味着这种翻折方案的长期可靠性(至少在厂家心中)。
还有前序提及的X-Pro3机型,其翻折更多是提供收纳功能,即实现设计思路上的盲拍感,在收纳状态下,还有副屏可以显示模拟胶片信息。
实用性上大概是与技术发展背道而驰,但确实在实践某种理念,且为部分用户接受。
除了相机厂量产机型之外,屏幕翻转因为其实际的可用性,也在一些第三方改造中出现。
近年来热门机型适马fp,其本身为固定屏幕设计,第三方改造会将其修改为翻转屏。
一旦抛开LV的需要,相机屏幕,或者说背部的主屏只是用来监看回放使用。
早期EOS的数码探索,可能会配置一个1.5英寸的小屏,除了技术和成本限制,主要也是以其用途而决定。
到了大概2005年,以柯尼卡美能达α5D机型为例,
配置23万点TFT,2.5英寸屏幕。
而到了2006年,以奥林巴斯E-330这类支持 Live View 的机型出现,使得大尺寸机型配置翻转屏幕的需求开始产生,特别是伴随2008年D90和5D2对视频录制的支持,而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2008~2012的无反转型期,今天的很多需求都已经出现并明确,
比如翻转(含自拍需求),以及对触摸的支持,还有一直存在的对分辨率、亮度和颜色准确性的性能需求。
发展到2024年,其实很多生态或者思路都变了,但显然相机本身的设计还没有跟上。
虽然说不上具体某一年,大概在2014~2016期间,以Redmi Note系列的普及为代表,大屏幕的应用应该深入人心,且产业链上相关的近5寸1080p屏幕成本也下降到可接受水平,但相机产业未予理睬。
反而是摄像机出生的如Blackmagic Design,或者如中国产直播机型等,会积极采用这类大屏。
举例来说的话,就是松下和奥林巴斯这两位MFT兄弟为代表。
但不得不说,总体而言,厂商们在自拍方面的开发并不够深。
近两年也才有,“在视频拍摄时,于屏幕周围显示红框”这一功能的普遍要求和实装,可见一斑。
由于无反世代也兼任视频拍摄任务,所以发热量骤增。
出于一个非设计目标,翻转式屏幕正好让出了这一位置,可以为散热提供便利。
厂商们也注意到这一点。
比如热设计以稳健保守著称的松下,在S1H、GH6及GH7上,都在这一夹层位置安置了风冷散热机构。
富士胶片则利用这一位置做了附件的文章,开发出了「FAN-001」,设计给X-H2、X-H2s等机型使用。
不过因为不是复合框体设计,所以只能在侧翻全展开状态下使用,这会使得偏离光轴,对于部分使用者是一个困扰。
即能不能利用机身的 HDMI 或USB Type C 接口,外延显示,同时为相机后和拍摄体提供取景范围、状态提示。
之乎
于2024-07-22发布
本文将市售量产数码相机上的翻转方案进行小结,以备查阅参考。
富士胶片X-T3采用复合框体翻转屏机构 图片来自DPReview |
最后更新日期
2024-08-02
目录
- 诞生
- 常见方案
- 侧翻全向
- 单轴上翻转
- 两段式上下翻转
- 复合框体
- 铰链多轴浮动式
- 索尼的系列变体
- 小结
- 拾遗
- 相机屏幕的发展
- 自拍界面
- 散热区域
- 关于双屏支持畅想
- 延伸阅读
诞生
实时取景的出现,以及取景自由的探索
要讨论翻转屏幕的流行,一定会说到实时取景Live View的应用。业界公认的消费级量产实现是1995年卡西欧的QV-10,
首次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上配置了实时取景功能。
在此之前的相机还是沿用了数十年发展而来的取景模式,要么是单镜头复用反光板光路取景,要么是平行式旁轴取景这类型。
卡西欧QV-10,由Morio拍摄于2011年CP+ |
QV-10采用了机体旋转的方式,可能是受限于1995年时的工程难度,
但也引领了一段时间的流行,即镜头部旋转,而控制部(机身部)带着屏幕由用户操控。
旋转式设计一度风靡。 图为上海静安区尼康体验厅展示柜的Coolpix 995,之乎摄 |
在QV-10上,已经可以看出来工程师意识到了实时取景的潜力,在自拍应用上甚至临门一脚,不过受限于最终的翻折自由度,并没有完全180度支持。
在Live View其后发展的时间里,其他数码相机也有意或无意在模仿这种机身大面积翻转设计。
相比于光学折射或反射式光路的设计,电子取景只需要传输电信号到屏幕上,就可以实现取景角度自由变化,取景自由变成取决于屏幕翻转设计的可能性上。
可以说翻转屏幕其实是这种设计的一种简化妥协。
数码世代的取景自由,如果要例举一个里程碑机型,
我大概会选择2016年发布,但在2017年初铺货的GFX 50S。
其在屏幕的可选自由度,以及EVF电子取景器的自由度上都做到了当时的极致。
GFX 50S的取景器和屏幕都体现了取景自由 图片来自DPReview |
在英语中,一些非正式但高频次出现的描述词,
如Articulated、Tilted/Tilting LCD、Vari-angle Type,
又或者 dual hinge LCD (双铰链),听起来比较术语化,
或者直接一点的Flip,都用来形容翻折屏幕。
中文或者说汉字的说法也并不统一,如翻折、翻转等,在形容多样的方案时,其实容易显得模糊。
还有异形机
除了洪荒时期的整体式旋转方案,还有一类,或者说各不相同的机型,造型上颇为创新,其屏幕方案也值得探讨,但篇幅所限,本文大概不会展开。
参考模块化相机
卡西欧做出了完全可分离相机FR10,使用无线通信传输取景 |
常见方案
需要注意,虽然在收集,但仍然可能并不完善。
命名方式方面,有的描述可能喜欢用『x轴式』来描述,轴在这里指的是活动自由度,这种描述方法侧重于工程上的概念,但是对于整体性区隔描述不强;
接下来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归类:
- 侧翻全向
- 单轴上翻转
- 两段式上下翻转
- 复合框体
- 铰链多轴浮动式
- 索尼的系列变体
侧翻全向
侧向全翻转也许是最为常见的类型,至少像佳能在PowerShot系列上就进行采用这种类型的翻折屏幕。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支持自拍,对于竖拍构图也有一定的支持。
EOS R5的侧翻式屏幕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佳能的相机产品特别热爱这类型的屏幕,从消费级到可换镜头顶级机型,都酷爱应用这类屏幕。
如果要举出反例,反而需要绞尽脑汁,比如在EF-M世代的M5机型采用的是下一节的两段式。
侧翻构造发展多年,其结构可以说相对稳定成熟,在小型机体上的实现没有太多难度。
近些年Vlog概念发展,这种可以自拍时兼顾取景和相机状态监看的屏幕非常流行。
尼康Z30的侧翻屏幕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几乎每个厂商都制造过使用侧翻全向式的屏幕机型。
侧翻全向 | ||
佳能 | 奥林巴斯 | 松下 |
---|---|---|
广泛应用 如R5 R6 II | PEN-F E-M5 M2 E-M5 M3 E-M1 M2 E-M1 M3 | GX8 GH5 S5 S5 II S9 |
索尼 | 尼康 | 富士胶片 |
A7C A7C2 A7CR ZV-1 ZV-E1 ZV-E10 | Zfc Z30 Zf Z6III | X-S10 X-S20 X-H2 X-H2s |
单轴上翻转类型
这实际上是一系列,其最基础的类型是仅单向翻转,通常会支持到180度翻转,以方便自拍。
这类设计在索尼的α5000,松下的GF7、8、9上出现。
α5000 |
Lumix GF7 |
除了可换镜头机型,这种设计因为结构相对简单,也在紧凑型固定镜头相机上应用。
如佳能G7X系列,不过在初代出现后,二代修改为二段式,三代又回归单向式。
初代G7X开始采用该设计 |
因为只需要在单轴上做零件替换,且数据排线容易安置,
也在有特殊需要的机型上实践,如奥林巴斯三防机型TG-860等;
哈苏的数码后背CFV II 50C上也应用了这类设计,但仅支持45度上翻。
哈苏CFV II 50C的单轴上翻屏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除了提到的结构相对简单、紧凑,使用单向翻转更可能是成本上相对节约的考量;
缺点也较为明显,完全不照顾竖构图,但照顾到了自拍群体。
单轴上翻转 | |||
索尼 | 松下 | 富士胶片 | 佳能 |
---|---|---|---|
α5000 α5100 | GF7 GF8 GF9/GF90 | X-A3 X-A5 | EOS M100 G7X G7X MarkIII |
两段式上下翻转
先说一个观点,两段式上下翻转类型,可能和第一节的侧翻全向类型,共同构成了两大流行方案。应用两段式的相机,
比如松下GF6世代,更常见的是索尼的NEX系列,以及延续到α7全系列上的常见。
两个自由度分别是彼此平行的轴,但是在具体实现翻折范围有差别。
GF6上的翻折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有一个区别,就是是否支持到自拍的角度,
比如索尼无反的方案一般就放弃支持,但RX100(3代开始)会支持;
松下和奥林巴斯的轻便机型,倾向于支持自拍。
索尼知名的RX100系列,在III代开始支持翻转并提供自拍支持 |
不过这样的设计,松下仅在GF6世代短暂出现,之后GF没有延续这一范式(选择了更为简单的单向式)。
奥林巴斯比较特别,在E-PL5和E-PL6上都是上翻,一般说170度翻转,并不是完全的180度。
而在E-PL7和E-PL8世代上,奥林巴斯也是……颇为大胆,采用了下翻。
E-PL7的下翻式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尼康也在自己的无反机型上使用该设计,从1系列V3,到Z系统的Z6、Z7等机型。
Nikon 1 V3上的翻转屏,按钮是放在屏幕侧的 其描述为向上170°,向下85°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尼康在旗舰Z9,和2024年新机型Z63使用了其他设计,此为后话。
佳能在II世代G7X也曾尝试过两段式设计 左为II代,右为初代G7 X机型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比较 |
此外,在工程实现上,两段式也可以细分,
一种是背板长度近似为屏幕高度,一种是高度一半,
前者自然容易实现更大的自由度,如向下的90度翻转;
后者的自由度天然受限,如索尼α58、徕卡Q3。
2019年推出的紧凑机型RX0 II,也有两段式翻转 |
α58上的两段式翻转 |
两段式上下翻转 | ||
索尼 | 尼康 | 奥林巴斯 |
---|---|---|
α58 NEX7 NEX6 NEX5R NEX5T A7全系 RX0 II | 1 V3 Z6 Z6 II Z7 Z7 II | E-PL5 E-PL6 E-PL7 E-PL8 E-M5 E-M10系列 |
徕卡 | 富士胶片 | 佳能 |
Q3 SL3 | X-E4 X-T30 X-T50 X100 VI | EOS M3 EOS M5 EOS M6 G7 X MarkII |
复合框体
使用复合框体的实现,最早的实现可能是富士胶片上,以X-T2(2016)、X-T100(2018)及X-H1(2018)等机型进行实践,
高端的GFX机型自然也给予应用。
这类复合框体,其框体整体实现本章第一种侧翻类型的自由度,
然后在框体内,又可以像上下翻折那样,基本保持镜头光轴位置的变动。
而对于竖拍构图,初始类型可以支持向右(相机使用者视角)翻转。
在X-T100上,这一框体进行了升级,可以支持自拍角度,类似本章第一节说的侧翻类型。
富士胶片XT100的屏幕翻转情况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值得一提,富士胶片也将这类框体设计,做成了X-T级单位数机型(2代以后)的特有特征。
X-H1世代采用了该设计,但X-H2世代,选择了侧翻全向类型。
2016公开的GFX世代,在初代GFX50S以及更高阶的机型上,也应用了该翻转屏方案。
X-H1世代采用了该设计,但X-H2世代,选择了侧翻全向类型。
2016公开的GFX世代,在初代GFX50S以及更高阶的机型上,也应用了该翻转屏方案。
在S1系列(2019年初,S1与S1R)上,松下借鉴了这一设计,不过还是限制在操作者侧的类型。
S1的翻转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稍后到来的侧重于视频录制的旗舰,S1H,特别更新为支持左侧侧翻出去,对被摄体的类型。
S1H迭代了S1的方案,可以向左翻出,并转向被拍摄者 |
松下Lumix M43旗舰的GH6(2022),以及GH7(2024),都继承了S1H的设计。
GH6上的复合框体侧翻屏幕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值得提及的一点,无论S1H或者GH7上,都是在一个较为复杂的、针对传感器/机体的风冷散热系统之后,再配置了复合框体,所以显得特别厚实,且有视觉上可以识别的出风口。
尼康的Z9旗舰机型 (2021),也使用了复合框体设计,甚至直接在基础型号上向前迈出一步,重视竖拍构图的两个方向的支持;
这个设计,继而延续到Z8上。
尼康Z9的翻转屏,采用了复合框体翻折设计 图片来自DPReview,由Barney Britton拍摄 |
有一个说法,Z9的这一设计,在自由度上,致敬了2016年,宾得K-1的工程实现(下一小节介绍)。
在索尼2022年的A7RV,以及2024年上市的α9 III上,这类设计也登场。
α9 III的实现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从用户最终效用上来看,复合框体应该是各自由度/取景性最好的解决方案,
但在成本和体积上不如其他方案,且应用成熟度在2024年也稍显欠缺,但各厂商在旗舰型号应用,可以说有着光明的未来。
一个概览的表格:
复合框体方案 | |||
富士胶片 | 松下 | 尼康 | 索尼 |
---|---|---|---|
X-T2 X-T3 X-T4 X-T5 X-T100 X-H1 GFX50S GFX50S II GFX100S II | S1 S1R S1H GH6 GH7 | Z9 Z8 | α7R V α9 III |
各个厂商以及各时期侧重点不一,所以同样是复合框体Composite frame,
着重解决的问题也并不一样。大概有:
- 基础上下翻转
- 向拍摄者展示
- 相机竖构图支持
并且在之后的时间段内为不少其他厂商跟进。
2022年的尼康放弃了在松下和富士胶片已经选择并于量产机上“展示”的方案,
它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DC Watch Impress 称其为「縦横4軸チルト式モニター」,
DPReview称作「Multi-directional rear LCD」。
Z9的4方向照顾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评测 |
作为「方块机」(具有集成式竖拍手柄)的Z9重视竖拍翻转无可厚非,
但如松下S1也提供如上图左下角的角度,只是尼康额外提供了右下角的俯拍竖构图状态的支持。
复合框体细分类型 | |||
富士胶片 | 松下 | 尼康 | 索尼 |
---|---|---|---|
基础复合框体 | |||
X-T2 X-H1 GFX50S GFX50S II GFX100S II | S1 S1R | ||
侧翻自拍型复合框体 | |||
X-T100 | S1H GH6 GH7 | - | α7R V α9 III |
竖构图重视型 | |||
X-T2 X-T3 X-T4 X-T5 X-T100 X-H1 GFX50S GFX50S II GFX100S II | S1H GH6 GH7 | Z9 Z8 | α7R V α9 III |
铰链多轴浮动式
在工程实践上绝对是酷炫的,但是可能在成本实现上不具备经济优势。目前在宾得的K-1机型(K-1 MarkII共享机体)上见到。
宾得K-1的活动铰链式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来自DC Watch Impress |
屏幕本身是在一个悬浮岛台上,有点像复合框体,只是这一岛台与机身以可伸展杆件连接;
杆件到机身又是以高自由度铰接而成。
这一实现,不仅完成了基本的翻转,而且强度可靠性上可圈可点;
可以说是某种工程上的杰作了。
但其作为单反类型配置,在LV的使用频度上打一个问号……也很期待宾得如果未来进军无反市场,在新机体上的实践。
索尼的系列变体
索尼在漫长的相机制造历史中,有过翻转屏幕的尝试;而且因为不太明了的原因,索尼似乎并不愿意尝试普通的侧翻(本章第一节)。
在2005年的R1机型上,相当大胆,并不存在背部屏幕,而是在相机顶部位置留出了屏幕。
从设计思路上,背部留给了按键,同时具备有EVF;
而顶部的旋转屏幕在索尼看来很可能是弥补了背部空间,且有着更高的自由度。
DSC-R1的屏幕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回顾 |
在2005的R1之后,索尼的实时取景自由度需求陷入相对沉寂;
直到2008年以α300等机型的崛起而重新进入视野,不过这一时期选择的是较为常见的两段式上下翻折方案。
在2010年的SLT机型,α55上,作为初代SLT机型,
更强调了Live View的使用,所以取景方式变得重要。
其为底部翻转后,带有一个180的旋转。
其实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本章第一节的侧翻方式的旋转90度版本。
这种方式的自拍旋转,屏幕会出现在相机的下方,颇为怪异。
SLT A55上的屏幕旋转方式 图片来自DPReview |
α57与α55类似,更高阶的α65也沿用了这一方式;但在旗舰级的α77与α99上,索尼,又更动了旋转方式。
其基础为两段式上下翻转,加上了α55上出现的这类180度旋转机构;
这种复杂的构造下,甚至可以越过EVF位置,而在机身上方翻转提供自拍监看。
A77上的屏幕旋转方式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从α77 (2011) 延续出现到了 α99 II (2016),共4台机型使用了这一设计。
但是索尼并未在E卡口上继续复刻该设计。
α77 II上的翻转屏,朝着被摄体,但会遮挡EVF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索尼的系列变体 | ||
顶部翻转 | 底翻旋转 | 复合两段式 |
---|---|---|
R1 | α55 α33 α57 α65 | α77 α77 II α99 α99 II |
小结
其实有考虑过以分品牌的历代演进来写不同翻转屏方案的,这更可以体现品牌的设计理念,但这样会造成互相交错和叙述冗杂,还是以目前的方式呈现。
到成文的2024年,可以发现,
流行的方案以「侧翻全向」「两段式上下翻转」作为主流;
而在旗舰机来说,迈入「复合框体侧翻」成为各厂共识……似乎有一个共同点,即高度接受索尼半导体所产图像传感器的阵营……
至于其他方案,应该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伴随时间发展,供应链的优势可能会越来越集中前述几种类型之中;
在相机发展历史长河里,这些方案有的只是短暂出现,有的则可能在未来重现。
篇幅所限,一些特色未能展开;
像一些三防机上也有配置翻转屏方案,这种实现,意味着可动部分也有可以承受一定水压下的密闭性,也就意味着这种翻折方案的长期可靠性(至少在厂家心中)。
奥林巴斯 TG-860,它是三防机,意味着可以泡水 |
RX0 II,同样以防护性为卖点 |
还有前序提及的X-Pro3机型,其翻折更多是提供收纳功能,即实现设计思路上的盲拍感,在收纳状态下,还有副屏可以显示模拟胶片信息。
X-Pro3的屏幕要打开用,且没有贴合背部的使用状态 图片来自DPReview |
实用性上大概是与技术发展背道而驰,但确实在实践某种理念,且为部分用户接受。
除了相机厂量产机型之外,屏幕翻转因为其实际的可用性,也在一些第三方改造中出现。
近年来热门机型适马fp,其本身为固定屏幕设计,第三方改造会将其修改为翻转屏。
一款第三方改造的FP屏幕翻转,为两段式方案。 图片来自Amazon上DPL |
拾遗
相机屏幕的发展
相机屏幕的发展真的是归于 Live View 的兴起,一旦抛开LV的需要,相机屏幕,或者说背部的主屏只是用来监看回放使用。
早期EOS的数码探索,可能会配置一个1.5英寸的小屏,除了技术和成本限制,主要也是以其用途而决定。
到了大概2005年,以柯尼卡美能达α5D机型为例,
配置23万点TFT,2.5英寸屏幕。
而到了2006年,以奥林巴斯E-330这类支持 Live View 的机型出现,使得大尺寸机型配置翻转屏幕的需求开始产生,特别是伴随2008年D90和5D2对视频录制的支持,而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E-330,当开始支持实时取景,屏幕翻折就是一个卖点 图片来自DPReview |
在2008~2012的无反转型期,今天的很多需求都已经出现并明确,
比如翻转(含自拍需求),以及对触摸的支持,还有一直存在的对分辨率、亮度和颜色准确性的性能需求。
发展到2024年,其实很多生态或者思路都变了,但显然相机本身的设计还没有跟上。
虽然说不上具体某一年,大概在2014~2016期间,以Redmi Note系列的普及为代表,大屏幕的应用应该深入人心,且产业链上相关的近5寸1080p屏幕成本也下降到可接受水平,但相机产业未予理睬。
反而是摄像机出生的如Blackmagic Design,或者如中国产直播机型等,会积极采用这类大屏。
Pocket Cinema Camera,采用5英寸1080p屏幕 |
自拍界面
在旋转屏幕到面向拍摄者的时候,也就是通常说的自拍状态时,一些相机会选择启动一种特别的自拍状态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举例来说的话,就是松下和奥林巴斯这两位MFT兄弟为代表。
GF9自拍界面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评测 |
但不得不说,总体而言,厂商们在自拍方面的开发并不够深。
近两年也才有,“在视频拍摄时,于屏幕周围显示红框”这一功能的普遍要求和实装,可见一斑。
散热区域
屏幕通常来说,位于使用者视角,相机的左侧偏下位置,对角线约3英寸的规模,大概正好覆盖了相机用图像传感器的位置 —— 正好是发热大户。由于无反世代也兼任视频拍摄任务,所以发热量骤增。
出于一个非设计目标,翻转式屏幕正好让出了这一位置,可以为散热提供便利。
厂商们也注意到这一点。
比如热设计以稳健保守著称的松下,在S1H、GH6及GH7上,都在这一夹层位置安置了风冷散热机构。
GH7上的风扇口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GH7散热演示 |
富士胶片则利用这一位置做了附件的文章,开发出了「FAN-001」,设计给X-H2、X-H2s等机型使用。
不过因为不是复合框体设计,所以只能在侧翻全展开状态下使用,这会使得偏离光轴,对于部分使用者是一个困扰。
关于双屏支持畅想
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相机录制视频或直播等需求的出现,又另外产生了别的想法,即能不能利用机身的 HDMI 或USB Type C 接口,外延显示,同时为相机后和拍摄体提供取景范围、状态提示。
この前海辺で炎天下撮影してた時、俺オーバーヒートして熱停止してたのにFX3はびくともしてなかった。ソニーすごい。 pic.twitter.com/9w37RUbv2W
— millioneon うえでぃー (@millioneon_jp) July 23, 2024
延伸阅读
之乎
于2024-07-22发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