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x GX系列回顾
松下Lumix将其M43规格的可换镜头机型统一定义为G字母系列,其下再细分作各个亚型。
在2011年登场的GX系列一以贯之了刚健朴实的设计风格,颇受喜爱。
在军舰顶和平顶的两种常见分类里,成为Lumix系列中后者的主流作品。
到2024年5月本文发布,这一子系列共有六款作品,本文进行回顾。
本文最后更新日期
2024-12-23
毫无争议的大概是初代三款的GX1、GX7及GX8(2015);
在2016年推出的GX85,在日本本土市场称作GX7 MarkII,其他市场可能命名为GX80;
接下来的2017年,GF9推出,设计语言回归到初代GF风格,在部分市场则命名为GX850、GX880或GX800。
而最近的一款也是2018年的GX9机型,在日本本土称作GX7 MarkIII。
对于这类平顶机型,DP Review总结其为classic rangefinder aesthetic,经典旁轴审美。
所谓的平顶是一种从相机外形上抽象出来的划分,称作平顶的机型往往并不是一马平川,而会技巧性地设计起伏。
这类机型设计可参考相机的平顶设计一文。
话说回GF系列,伴随Lumix战略的转变,到了GF3世代,前两代刚健朴实的设计语言被替换成了一种圆润,类似G系列的风格;
材质方面也选用较为便宜(廉价)的塑料一体式,虽然有针对如女性向市场的妥协,看起来不那么严肃,但对于一些比如作为家庭投资考量的需求,就不太有吸引力。
在之后的GF5、6都延续了这种风格,而且价格上确实打动了愿意尝试的潜在消费者。
类似的价位,原来买小型数码,但现在可以试试4/3规格,具有市场号召力。
但为了弥补硬朗设计爱好者,GX系列应运而生。
2011年,事实承继了前两代GF机型设计理念的GX1登场。
在2011年,可拆卸EVF还是一个很时髦的东西,这股风潮大概推算到2007年理光带动。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索尼有后浪之势,发布的旗舰机型NEX-7,将EVF配置到了平顶紧凑机型中。
这里也要提到松下这时的EVF处理,松下会将其称作LVF,
大概是整体战略上对于Live这个词的偏爱,所以命名都很喜欢,比如Live MOS等。
GX1上新设计了一个接口,位于相机后方,靠用户侧,大概位置其实很像隔壁奥林巴斯设计的AP类型接口。
与奥林巴斯不同,这个接口在松下这里非常明确,就是LVF用,所以需要额外的数据链路与供电,单独的热靴不足以承载。
GF1上已经有过,为什么称作“新设计”的接口?
因为在物理上两者互不兼容,GX1的接口只能使用「DMW-LVF2」的配套EVF设备,而不能使用更早的型号。
在其他接口方面,机身左侧相当平整,右侧即微凸起手柄后有一个狭长的小仓。
里头容纳有2.5mm的接口,但标注为Remote;
HDMI Type C,看起来像小一号的A型口;
以及一个似乎是非标类型的接口,标注为AV Out,需要使用随附线材转化输出。
X1442,在2011年8月公开,并且很快地,在10月上旬上市;
也因为其紧凑的外形,成为了可选的GX1套机的套装镜头。
该镜头全称及货号为
「LUMIX G X VARIO PZ 14-42mm F3.5-5.6 ASPH. POWER O.I.S.」(H-PS14042)
基本上值得关注的就是其中的“PZ”,即PowerZoom,有机身电子控制的变焦;
在当时第一批更新的PZ镜头还有一枚
「LUMIX G X VARIO PZ 45-175mm F4-5.6 ASPH. POWER O.I.S.」(H-PS45175)
这类电动变焦镜头用于视频或远端控制等需求较多。
但X1442本身值得关注的一点,还在于其创新的设计,使得其收纳状态接近Pancake即饼干镜头的规模;但收纳状态的镜片是无法正常成像的。
在开机通电后,会将镜片分散开,延展到工作状态。
这类日文称作沈胴设计,之前仅在固定镜头相机上使用,X1442应该是一个创举。
在一年后的2012年,索尼在10月底才推出「E PZ 16-50mm F3.5-5.6 OSS」,
同样参考了这种紧凑收纳的设计。
这种影响相对深远,套组镜头在光学性能之外,会更多考虑可用性,而便携设计就是日常可用性的一部分。
在GM1世代,松下也推出了需要手动展开的12-32mm,与35-100mm镜头,同样使用了这类设计,但省略了通电展开的马达,需要用户将收纳状态的镜头展开。
这枚镜头之后也被来自中国大陆的厂商贴牌,美图公司的定制,
不过其M43机型销售惨淡,倒是还有渠道可以入手库存。
构成了售价, GX1单机699.99,日本7万円;
GX1带原初14-42mm,定价799.99
GX1带新X14-42mm,则是949.99
一个系列里,作为确定系列特色和定位的,往往是第二台机型;
它展现了开发者意志,即经过权衡,保留哪些共性,又以哪一些新特性为方向而进行努力。
从历史定位来说,GX7有两个值得提的点:
外观而言,GX7最鲜明的特色,就是EVF部分,或者说可翻折式EVF articulated EVF。
2011年索尼发布了NEX-7,初次为紧凑型旁轴外观机型配置了内置EVF;
次年的NEX-6延续这一特色。
Lumix看起来接受了挑战,并且决定再往前一步,将可拆卸EVF的翻折特性也纳入到新机体中。
这一设计就是GX7。
相比去年在E-M5上,奥林巴斯联合EPSON配置的144万点EVF,Lumix将GX7的配置直接提升到276万点,使用的其实是不太合传统规格的,16:9比例的LCD。
虽然版面规格很高,但后来用户体验来说,有一些可能是色散等导致的虹彩现象,特别是晃动时很明显;可以说也是GX7 EVF的一个缺点。
除了外部特别明显的可翻折的EVF电子取景器设计外,
GX7也开始尝试了另一项设计路线,即以传感器位移为基础的防抖功能。
在此之前一年,同为43阵营的奥林巴斯,以E-M5将传感器位移式防抖推进到新的水平,
使得光学类防抖这一大类迈进了一大步;
某种程度上,E-M5掀开一角,展现了未来。
Lumix显然是有所触动,并且在GX7上进行了尝试,虽然不是一上来就可以达到人家的表现,但这种转变是可喜的。
接口方面,GX7这次是手柄侧干干净净,HDMI大仓调整到左侧。
依然是mini HDMI (Type C),模拟的AV Out,以及用于Remote的2.5mm。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世代的机型开始普遍配置WiFi模组,可以和智能手机连接传输或遥控。
GX7是GX系列第一款配置WiFi的机型,以及用于快速连接的NFC模组。
口碑满载的20饼,应该是伴随GX7的推出,更新了一波,二代20饼从100g下降到87g,表面覆盖类似金属的涂层。
GX7因为比GX1或是GF系列机身做的更为宽大,手柄位置更加凸出,所以在配置一些大镜头时也还可以保持不错的握持,使得镜头的实际平衡选择项目更多。
GX7单机价格10万3,300円,
带有更新版(二代)的20/1.7饼干镜头的套装价格10万8,900円。
说起来套装价格福利满满,如果有货,还是要选择20饼套装。
2015年推出的GX8可以说是GX系列的一个顶峰,作为该系列的第三款机型,把高端GX的最终形态打了一个样。
事实上你可以观察后来出现的GX85和GX9都是在其外壳基础上的变化。
开发人员也可以说出:
在具体参数上,也是推进到了20MP传感器应用;
在之后的许多年间,M43平台的最高分辨率都保持在20MP,直到2022年GH6问世,才进一步推进到25MP。
GX8首次采用20MP,依然保留了低通滤镜OLPF,因为在开发阶段感觉到移除的副作用更大。
在之后的机型,像GX85和GX9上,倒是都取消了低通滤镜。
GX7配置了IBIS,但是GX8推进到了「Dual I.S.」,即传感器位移与防抖镜片结合的的方式。
在GX8推出的一年后,奥林巴斯也以E-M1 MarkII,以及一同推出的MZD 12-100mm F4镜头实现了这种协同,并且又一次推进了其表现 —— 知名的“地球自转会影响防抖”的名场面即是E-M1 MarkII相关采访中诞生的。
说回到GX8的防抖协同,其协同方式为4+2轴,机身为4自由度,镜头承载2自由度。
如果你对相机的稳定功能有所了解,大概会觉得这个描述十分奇怪;
通常会展现的是2自由度(XY方向的平移),或者3自由度(XY方向的平移,Z轴的旋转),
总而言之,都是XY平面内的运动。
松下的描述中,机身承载的4轴为XY方向平移,以及以XY轴的转动,即角度模糊。
一年后的GX85,就开始配置完整的五轴防抖机构了;多少也构成了GX8的一丝遗憾。
从采访得知,这一机构是在GX7基础上升级得到,即在开始即明确无法实现光轴旋转。
EVF和屏幕,都从LCD转向了OLED。
屏幕的分辨率保持不变,依然是业界常用的3:2规格,1.04M点,大概是720x480;
GX7上特立独行的16:9规格的276万点,变成了4:3的236万点;
而且放大率从0.7推进到0.77,体验来说是更上一层楼。
特别一提,屏幕是fully-articulating mechanism,全向铰接。
即可以侧翻出来支持自拍角度取景。
其他一些或许细微的改变,取消了内置弹出式闪光灯,
而机身Wi-Fi带有了NFC快速匹配功能,B门从2分钟提升到最高支持30分钟。
在之前关于奥林巴斯闪光灯FL-LM3的文章中其实提过,奥林巴斯和松下共享了关于热靴定义的内容,
大概在2014年,双方进行了一个阶段的更新,此时新出的带有热靴的机型,会增加一个关于供电的触点,以供像LM3这样的闪光灯使用。
GX8就是GX系列面临更新热靴的机型。
pepget768博客还提供了如何给FL-LM3修脚,以适配GX8的物理尺寸。
在软件层面,前一年的GH4带来了DFD对焦和4K浪潮,GX8作为枭雄类机型,自然也承接了这种功能。
除了基础的空间认识,还有称作「ローライトAF」以及「星空AF」(Starlight AF,简体中文菜单里称作星光AF)这类,有针对性的夜景及星空题材的特定对焦优化。
顺带一提,同为43联盟的战友奥林巴斯,在运营末期2020年的E-M1 MarkIII才配置了类似的星空自动对焦功能(Starry Sky AF)。
用于星空拍摄的对焦,其实爱好者实践下来主要有两种方式,标尺法无限远,以及栅格滤镜法,等有机会重制自动对焦相关文章再展开。
此外还有调用视频模组的「4K Photo」功能,可以以相当于4K分辨率规格(大约8MP)来打包记录如连拍的效果,保存在视频格式中,后期可以提取其中满意的单帧。
因为使用了视频规格,所以是满足视频拍摄的30fps的拍摄速度,对于一些运动捕捉有不错的效果。
GX8作为GX事实上的制作高峰,在发售多年后依然被谈及。
镜头选择方面,松下给GX8一个类似全能的套头配置,14-140mm。
其实GX8因为足够宽大,镜头配置相当有余裕,即使是12-35mm F2.8这样的镜头也不会如之前GF产品显得头重脚轻,所以在配置自由度上其实更好。
最后说一下价格,定价来到了
14万4,000円,作为M43机,相当高端的定位;
配置14-140mm镜头的套装标价18万0,000円。
GX系列最贵型号大概就是GX8了。
GX作为松下Lumix M4/3可换镜头相机里的高阶产品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
另外一方面是历史更长的固定镜头相机,LX系列伴随LX10与LX100的发展也颇受好评,带X的Lumix相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松下想将这种影响扩大化,但显然如此孤高的GX8,碍于成本无法下沉触及普通用户,于是有了普及化的产品。
因为跨过了Lumix在2014年的变更线,所以是GX7子系列中首次迎来DFD空间感知对焦。
虽然在2024年视点,DFD可能是一个偏向负面的功能,但仅针对静态照片应用,依然是比之前的产品有相当提升。
在防抖方面,终于来到了完整版的五轴防抖,
「比較明合成」是一个相对新颖的功能,可以对复数张照片进行叠加,并保留差异中更亮的部分,对于光线轨迹来说很合适,具体一点的例子例如萤火虫轨迹、星轨等拍摄题材非常方便。
之前Lumix在2016-01推出的TX1机型上配置,4月推出的GX85大概是可换镜头机型里比较快配置上的。
GX7 Mark II 单机售价 90000円
带12-32的套机 100000円,$799
配置15/1.7的套组 130000円
日本市场没有GF8机型存在,所以2017年1月发布的GF9,相比前一代GF7(2015-01)足足是跨越了两年;我倒是觉得相比每年更新,两年更新的道路也许对于入门机型更合理一些。
2018年的GF10,或者称作GF90,从整体模具来看,就是GF9基础模具的衍生,加上一些改动而来。
GF9提供的是橙色或银色的选择,而海外版本GX850等就严肃一些,会提供黑色机身的选项。
对于不熟悉的朋友可能要介绍一下,大概在Olympus E-PL5,以及GF7的演进过程里,针对自拍需求,这类机身会添加近180度的翻转屏幕,从成本和实用性的考虑,最后还是落在了向上翻动180度的共性中。
GF9除了继承这种翻折自由度,也确实加入了一些利于自拍的小功能,
比如可以选择用手遮住脸庞,等完全露出脸时,自动释放快门;又或者方便左手与右手互换,以Fn3作为快门键。
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在反拿相机时,不方便按动快门钮的情况而诞生的。
严格来说真的是和GX系列没有什么共性的设计,其精巧更倾向于GF系列的进化。
一些个人看法,
相比于说GF9是GF系列,或者GX系列,
我更倾向认为GF9混入了GM系列的灵魂。
在2018世代,Lumix在M43的高端阵容已经成型,
在视频方面有GH5,而面向静态照片的爱好者则是有个G9机型,比往代的G系列其实有所提升,
而平顶机型上则是GX9。
这一世代,除了踏步的入门型GF10,其他Lumix M43都迈入了20MP传感器规格领域。
出到了五代,自然也出现了身世党。
常年在一些论坛的论调是,GX9并不是完全的,GX8的升级,它事实上带有一定的降级。
除了明显的如防护性的降低等方面,作为一个支持点,是GX9在日本的名称,为GX7 Mark III,第三世代的GX7。
这一点比较GH5、G9均可以在参数上找到印证,
比如这一世代配置了五轴防抖,且都是可以与镜头联合作动的Dual I.S,
但GX9配置的是4档,G9则是6.5档
作为一个谈资,在2018世代,似乎是有关于Lumix采用了新的色彩科学 Color Science的说法,
即新的一套色彩还原的说法,使得显色表现与之前机型不同;
通常认为是比之前的表现更加稳定耐看。
作为第三世代GX7,不妨将三代列出进行比较~
2018世代,松下有了应对135的等效24-120mm规格的高低两款12-60mm,这对于比GF稍大一些的GX机身,是不错的配置。
在定价上,$999还带有新推出的12-60mm镜头的GX9套组。
在一些视角中,2004年的LC1是松下高阶相机的滥觞,其就是一台平顶带斜肩,类旁轴造型的相机。
LC1并不是松下第一款LC系列产品,但却常被视作走向高端的第一台。
在43世代,松下在奥林巴斯的协力之下,诞生了如L1等作品,迈入了可换镜头的领域;
另一方面,松下凭借了类似造型的LX系列,也是在与徕卡的共同开发下(D-Lux系列),在用户中建立了口碑。
这种平顶+斜肩的设计语言,似乎有一种祝福色彩,伴随Lumix将摄影之路越走越宽。
GF是最早出现的平顶系列,参考隔壁奥林巴斯的路线,就应该是E Pen的正作。
但在第三代即GF3世代出现了调整,也就是变成了对应隔壁EPL系列的关系。
原来GF的任务给予了本文回顾的GX系列。
GF系列从1数到10,跳过了日本人不喜欢的数字4,以及没有在日本发售的GF8;
而末代的GF10在海外称作GF90。
至于GM系列,现在依然有很多缅怀着,只出现了两作,GM1与GM5。
其实mini系列最早大概是奥林巴斯开始制造,EPM也是出了两款,但奥林巴斯不愿意放弃IBIS,依然配置了两轴防抖。
GF9在日本以外如北美称作GX三位数机型,而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将其视作一种GM系列的延续和进化。
虽然在绝对的尺寸方面,GF9可能相比GM1更大,但在设计理念上确实有借鉴的部分。
在固定镜头相机方面,Lumix在GX系列同期打造了FZ/LX/TX三个序列(日本命名);
大致为:
在2014年的节点,则迎来了众多突破:
FZ出现了配置1英寸传感器的FZ1000,配置有等效24-400mm镜头;
LX推出了配置4/3传感器的LX100,配置有等效24-75mm镜头。
这一时期的固定镜头相机市场,以索尼、佳能和松下围绕1英寸传感器的发力,有一种在智能手机冲击下的新的景气期。
TX1则是在2016年来到的,1英寸与25~250mm等效镜头,但最主要的是保持了口袋机尺寸。
索尼大约受此启发,在2018年推出了RX100 VI,配置了等效24-200mm镜头。
但这一年,松下将其更新到TX2,并配置了24-360mm镜头,这是这类型里的高配置。
LX系列在2016年迎来了LX9,日本的命名是想为LX7续上代数;
LX9配置1英寸传感器,即目标定位低于LX100,但显然在这一黄金尺寸下,也是面目全新;
配置了24-72mm镜头,对标的自然是索尼的RX100及佳能的G7X系列机型。
次年2017的LX100 II更新带来了GX8上的20MP传感器升级,但因为LX系列特色的可变幅面裁剪,所以宣称为17MP。
236万点的元件正在崛起,而576万点元件还没开始流行。
在屏幕翻转方案上,GX系列尝试了多种类型。
松下在2019年,首次于S1H上实现了复合框体的翻转,但因为到此时,GX系列已经没有新机计划,使得高端机型没有应用这类型方案的可能。
在2008初登场,到2012年的时间段大概可以说是洪荒期,但是松下提供了作为套机镜头十分精彩的20饼,以及至少轻便便宜的14饼,奥林巴斯则提供了M.Zuiko 45/1.8 这样的快速镜头,共同构成了“穷人三宝”,即焦段错开,价格便宜的镜头组成。
奥林巴斯因为到2012年才发布E-M5这样的军舰顶机型,所以他们这时的镜头策略还是以轻小的镜头为主,一个例外是12-50mm镜头,随后也成为了E-M5的套组镜头。
松下在定焦之外,还搞出了前文提到的X14-42这样的镜头。
在这一时期,也许是秘密联盟,他们从无反诞生,走到了将反差式对焦提升到相当可用的水平,即传感器读取速度达到约120fps;
这一时期,也就是GX1世代。
接下来也许可以划分到2012~2016的世代。
对焦自然是进一步加强,Lumix命名其为DFD,即针对画面内容有了额外的深度识别;而奥林巴斯在E-M1这样的顶级机型上使用了内嵌相位点的图像传感器。
两家在这一时期都从原本单一的防抖体系,转移到了协作防抖的路线上;如松下的GX8,以及奥林巴斯的E-M1 Mark II机型。
镜头方面,轻小的产品继续受到市场欢迎,比如M.Zuiko ,松下方面提供了徕卡标的15mm F1.7。
因应GM系列,松下还推出了12-32mm的饼干标变,以及同样风格的35-100mm镜头。
奥林巴斯则在一个传统热门镜头,高变焦比镜头上,做出了成绩,即画质出色的12-100/4,作为E-M1 Mark II的一种搭配。
虽然不比如索尼半导体或三星半导体的出货量,但也切实在进步,并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松下Lumix相机的图像传感器供应。
在4/3规格上,其最新的作品应该是25MP规格的产品,应用在如GH6、G9 II等机型上。
从工业角度来说,如果可以更多机型应用同一传感器机型,自然是可以分摊成本,但Lumix近几年的重心有转移到全画幅的S系列的势头,所以相对的,M43产品趋缓。
如本文提及的GX产品,自2018年也就是L卡口产品推出后就不再有新品。
但在另外一方面,相机是一个系统工程,复用的部分也包括机壳,
比如在2023年新款的S5 II,与M43的G9 II即采用了高度相似的外壳设计。
在43世代,徕卡有与松下共享一定的设计并付诸量产,
也就是唯一的Leica厂牌的4/3机型,Digilux 3
之乎
2024-05-20
在2011年登场的GX系列一以贯之了刚健朴实的设计风格,颇受喜爱。
在军舰顶和平顶的两种常见分类里,成为Lumix系列中后者的主流作品。
到2024年5月本文发布,这一子系列共有六款作品,本文进行回顾。
GX8与14-140mm镜头 |
本文最后更新日期
2024-12-23
目录
- GX系列诞生
- 既存GX机型
- 平顶流行,GF系列
- 初登场,GX1 [跳转]
- X1442
- 突破 GX7 [跳转]
- 孤高的标杆 GX8 [跳转]
- 普及机型
- GX85,日本的GX7 Mark II
- GX850,日本的GF9
- GX末代?GX9 [跳转]
- 回顾小结展望
- 松下的平顶相机征途
- Lumix其他机型
- MFT的镜头群演变
- 传感器与复用
- 参考与引用
GX系列
既存GX机型
前序提到现存6款,其实是存在争议的,因为松下采用了在不同市场不同命名的市场策略,导致了其存在差异。毫无争议的大概是初代三款的GX1、GX7及GX8(2015);
在2016年推出的GX85,在日本本土市场称作GX7 MarkII,其他市场可能命名为GX80;
接下来的2017年,GF9推出,设计语言回归到初代GF风格,在部分市场则命名为GX850、GX880或GX800。
而最近的一款也是2018年的GX9机型,在日本本土称作GX7 MarkIII。
名称 | 发布时间 规格重量 |
---|---|
GX1 | 2011-11 |
16MP 4592×3448 1080p60 固定屏幕,外接EVF 116×68×39 mm 318g | |
GX7 | 2013-08 |
16MP 4592×3448 1080p60 翻折屏幕,翻折EVF 123×71×55 mm 402g | |
GX8 | 2015-07 |
20MP 5184×3888 4K30 侧翻屏幕,翻折EVF 133×78×63 mm 487g | |
GX85/GX80 GX7 MarkII | 2016-04 |
16MP 4592×3448 4K30 翻折屏幕,固定EVF 122×71×44 mm 426g | |
GX850 GF9 | 2017-01 |
20MP 5184×3888 4K30 翻折屏幕,翻折EVF 133×78×63 mm 487g | |
GX9 GX7 MarkIII | 2018-02 |
20MP 4592×3448 4K30 翻折屏幕,固定EVF 122×71×44 mm 426g |
北美市场 | 日本本土 |
---|---|
GX名称 | |
GX1 | GX1 |
GX7 | GX7 |
GX8 | GX8 |
GX85 | GX7 Mark II |
分歧 | |
GX850 | GF9 |
平顶流行,GF系列
2008年,MFT系统诞生,首先推出的是松下的Lumix G,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ILC,或者说MILC、Mirrorless机型。对于这类平顶机型,DP Review总结其为classic rangefinder aesthetic,经典旁轴审美。
GF2、GX7与GX1 图片来自 Henry Söderlund |
所谓的平顶是一种从相机外形上抽象出来的划分,称作平顶的机型往往并不是一马平川,而会技巧性地设计起伏。
这类机型设计可参考相机的平顶设计一文。
话说回GF系列,伴随Lumix战略的转变,到了GF3世代,前两代刚健朴实的设计语言被替换成了一种圆润,类似G系列的风格;
材质方面也选用较为便宜(廉价)的塑料一体式,虽然有针对如女性向市场的妥协,看起来不那么严肃,但对于一些比如作为家庭投资考量的需求,就不太有吸引力。
GF3与G3 |
在之后的GF5、6都延续了这种风格,而且价格上确实打动了愿意尝试的潜在消费者。
类似的价位,原来买小型数码,但现在可以试试4/3规格,具有市场号召力。
但为了弥补硬朗设计爱好者,GX系列应运而生。
初登场 GX1
2011年,事实承继了前两代GF机型设计理念的GX1登场。
GX1与LVF2,可以看到屈光度调节盘暗藏在下部。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在2011年,可拆卸EVF还是一个很时髦的东西,这股风潮大概推算到2007年理光带动。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索尼有后浪之势,发布的旗舰机型NEX-7,将EVF配置到了平顶紧凑机型中。
这里也要提到松下这时的EVF处理,松下会将其称作LVF,
大概是整体战略上对于Live这个词的偏爱,所以命名都很喜欢,比如Live MOS等。
GX1上新设计了一个接口,位于相机后方,靠用户侧,大概位置其实很像隔壁奥林巴斯设计的AP类型接口。
与奥林巴斯不同,这个接口在松下这里非常明确,就是LVF用,所以需要额外的数据链路与供电,单独的热靴不足以承载。
GF1与GX1,可以看到EVF接口并不相同 图片来自DPReview的GX1评测 |
GF1上已经有过,为什么称作“新设计”的接口?
因为在物理上两者互不兼容,GX1的接口只能使用「DMW-LVF2」的配套EVF设备,而不能使用更早的型号。
在其他接口方面,机身左侧相当平整,右侧即微凸起手柄后有一个狭长的小仓。
里头容纳有2.5mm的接口,但标注为Remote;
HDMI Type C,看起来像小一号的A型口;
以及一个似乎是非标类型的接口,标注为AV Out,需要使用随附线材转化输出。
X1442
在套组镜头Kit Lens方面, 松下为GX1配置了新推出的X14-42mm镜头,其收纳时是饼干镜头状态。X1442,在2011年8月公开,并且很快地,在10月上旬上市;
也因为其紧凑的外形,成为了可选的GX1套机的套装镜头。
该镜头全称及货号为
「LUMIX G X VARIO PZ 14-42mm F3.5-5.6 ASPH. POWER O.I.S.」(H-PS14042)
基本上值得关注的就是其中的“PZ”,即PowerZoom,有机身电子控制的变焦;
在当时第一批更新的PZ镜头还有一枚
「LUMIX G X VARIO PZ 45-175mm F4-5.6 ASPH. POWER O.I.S.」(H-PS45175)
这类电动变焦镜头用于视频或远端控制等需求较多。
但X1442本身值得关注的一点,还在于其创新的设计,使得其收纳状态接近Pancake即饼干镜头的规模;但收纳状态的镜片是无法正常成像的。
在开机通电后,会将镜片分散开,延展到工作状态。
20饼与X1442收纳状态的比较 图片来自DPReview |
这类日文称作沈胴设计,之前仅在固定镜头相机上使用,X1442应该是一个创举。
- インタビュー:パナソニックが仕掛けるLUMIX G「Xレンズ」とは - DC Watch
https://d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interview/485960.html - Panasonic Lumix G X Vario PZ 14-42mm F3.5-5.6 ASPH Power OIS Hands-on Preview - DP Review
https://www.dpreview.com/reviews/panasonic-x-14-42-3p5-5p6
在一年后的2012年,索尼在10月底才推出「E PZ 16-50mm F3.5-5.6 OSS」,
同样参考了这种紧凑收纳的设计。
这种影响相对深远,套组镜头在光学性能之外,会更多考虑可用性,而便携设计就是日常可用性的一部分。
X1442与E1650的对比 图片来自Micro 4/3rds Photography |
在GM1世代,松下也推出了需要手动展开的12-32mm,与35-100mm镜头,同样使用了这类设计,但省略了通电展开的马达,需要用户将收纳状态的镜头展开。
这枚镜头之后也被来自中国大陆的厂商贴牌,美图公司的定制,
不过其M43机型销售惨淡,倒是还有渠道可以入手库存。
构成了售价, GX1单机699.99,日本7万円;
GX1带原初14-42mm,定价799.99
GX1带新X14-42mm,则是949.99
突破 GX7
一个系列里,作为确定系列特色和定位的,往往是第二台机型;
它展现了开发者意志,即经过权衡,保留哪些共性,又以哪一些新特性为方向而进行努力。
从历史定位来说,GX7有两个值得提的点:
- (平顶)机身集成EVF,且为翻折式
- 尝试IBIS,传感器式防抖
外观而言,GX7最鲜明的特色,就是EVF部分,或者说可翻折式EVF articulated EVF。
GX7的内置EVF可以向上翻折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2011年索尼发布了NEX-7,初次为紧凑型旁轴外观机型配置了内置EVF;
次年的NEX-6延续这一特色。
Lumix看起来接受了挑战,并且决定再往前一步,将可拆卸EVF的翻折特性也纳入到新机体中。
这一设计就是GX7。
GX7的EVF翻转示意 |
相比去年在E-M5上,奥林巴斯联合EPSON配置的144万点EVF,Lumix将GX7的配置直接提升到276万点,使用的其实是不太合传统规格的,16:9比例的LCD。
虽然版面规格很高,但后来用户体验来说,有一些可能是色散等导致的虹彩现象,特别是晃动时很明显;可以说也是GX7 EVF的一个缺点。
除了外部特别明显的可翻折的EVF电子取景器设计外,
GX7也开始尝试了另一项设计路线,即以传感器位移为基础的防抖功能。
在此之前一年,同为43阵营的奥林巴斯,以E-M5将传感器位移式防抖推进到新的水平,
使得光学类防抖这一大类迈进了一大步;
某种程度上,E-M5掀开一角,展现了未来。
Lumix显然是有所触动,并且在GX7上进行了尝试,虽然不是一上来就可以达到人家的表现,但这种转变是可喜的。
GX7的电池与存储卡为一体仓,电池为斜置设计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接口方面,GX7这次是手柄侧干干净净,HDMI大仓调整到左侧。
依然是mini HDMI (Type C),模拟的AV Out,以及用于Remote的2.5mm。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世代的机型开始普遍配置WiFi模组,可以和智能手机连接传输或遥控。
GX7是GX系列第一款配置WiFi的机型,以及用于快速连接的NFC模组。
口碑满载的20饼,应该是伴随GX7的推出,更新了一波,二代20饼从100g下降到87g,表面覆盖类似金属的涂层。
银黑色GX7与银色20饼 |
GX7因为比GX1或是GF系列机身做的更为宽大,手柄位置更加凸出,所以在配置一些大镜头时也还可以保持不错的握持,使得镜头的实际平衡选择项目更多。
GX7装载这一世代的旗舰镜头 42.5mm F1.2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开发者访谈来自DC Watch Impress开发者访谈 |
GX7单机价格10万3,300円,
带有更新版(二代)的20/1.7饼干镜头的套装价格10万8,900円。
说起来套装价格福利满满,如果有货,还是要选择20饼套装。
孤高的标杆 GX8
2015年推出的GX8可以说是GX系列的一个顶峰,作为该系列的第三款机型,把高端GX的最终形态打了一个样。
事实上你可以观察后来出现的GX85和GX9都是在其外壳基础上的变化。
开发人员也可以说出:
いわゆる“ツートップ”体制です。即其与GH4这类机型构成了双旗舰的产品配置。
在具体参数上,也是推进到了20MP传感器应用;
在之后的许多年间,M43平台的最高分辨率都保持在20MP,直到2022年GH6问世,才进一步推进到25MP。
GX8首次采用20MP,依然保留了低通滤镜OLPF,因为在开发阶段感觉到移除的副作用更大。
在之后的机型,像GX85和GX9上,倒是都取消了低通滤镜。
GX7配置了IBIS,但是GX8推进到了「Dual I.S.」,即传感器位移与防抖镜片结合的的方式。
在GX8推出的一年后,奥林巴斯也以E-M1 MarkII,以及一同推出的MZD 12-100mm F4镜头实现了这种协同,并且又一次推进了其表现 —— 知名的“地球自转会影响防抖”的名场面即是E-M1 MarkII相关采访中诞生的。
说回到GX8的防抖协同,其协同方式为4+2轴,机身为4自由度,镜头承载2自由度。
如果你对相机的稳定功能有所了解,大概会觉得这个描述十分奇怪;
通常会展现的是2自由度(XY方向的平移),或者3自由度(XY方向的平移,Z轴的旋转),
总而言之,都是XY平面内的运动。
松下的描述中,机身承载的4轴为XY方向平移,以及以XY轴的转动,即角度模糊。
松下的GX8防抖协作示意图, 可以发现机身相比五轴,缺了光轴转动的自由度。 |
一年后的GX85,就开始配置完整的五轴防抖机构了;多少也构成了GX8的一丝遗憾。
从采访得知,这一机构是在GX7基础上升级得到,即在开始即明确无法实现光轴旋转。
GX8图像稳定+传感器总成 来自DC Watch采访 |
EVF和屏幕,都从LCD转向了OLED。
屏幕的分辨率保持不变,依然是业界常用的3:2规格,1.04M点,大概是720x480;
GX7上特立独行的16:9规格的276万点,变成了4:3的236万点;
而且放大率从0.7推进到0.77,体验来说是更上一层楼。
特别一提,屏幕是fully-articulating mechanism,全向铰接。
即可以侧翻出来支持自拍角度取景。
侧翻屏幕,GX8 |
其他一些或许细微的改变,取消了内置弹出式闪光灯,
而机身Wi-Fi带有了NFC快速匹配功能,B门从2分钟提升到最高支持30分钟。
在之前关于奥林巴斯闪光灯FL-LM3的文章中其实提过,奥林巴斯和松下共享了关于热靴定义的内容,
大概在2014年,双方进行了一个阶段的更新,此时新出的带有热靴的机型,会增加一个关于供电的触点,以供像LM3这样的闪光灯使用。
GX8就是GX系列面临更新热靴的机型。
GX8配合LM3闪光灯 图片来自pepget768博客 |
pepget768博客还提供了如何给FL-LM3修脚,以适配GX8的物理尺寸。
在软件层面,前一年的GH4带来了DFD对焦和4K浪潮,GX8作为枭雄类机型,自然也承接了这种功能。
除了基础的空间认识,还有称作「ローライトAF」以及「星空AF」(Starlight AF,简体中文菜单里称作星光AF)这类,有针对性的夜景及星空题材的特定对焦优化。
顺带一提,同为43联盟的战友奥林巴斯,在运营末期2020年的E-M1 MarkIII才配置了类似的星空自动对焦功能(Starry Sky AF)。
用于星空拍摄的对焦,其实爱好者实践下来主要有两种方式,标尺法无限远,以及栅格滤镜法,等有机会重制自动对焦相关文章再展开。
此外还有调用视频模组的「4K Photo」功能,可以以相当于4K分辨率规格(大约8MP)来打包记录如连拍的效果,保存在视频格式中,后期可以提取其中满意的单帧。
因为使用了视频规格,所以是满足视频拍摄的30fps的拍摄速度,对于一些运动捕捉有不错的效果。
GX8作为GX事实上的制作高峰,在发售多年后依然被谈及。
そうなんです、GX8マジでいい!!📷✨
— IBUTAN / LUMIXIT (@LUMIXIT_Eve) May 18, 2024
GX7に比べてデブで野暮ったいからダメだと散々な言われようだったけど…🙄 https://t.co/MztfR8khbj pic.twitter.com/mE4nYPgbJt
镜头选择方面,松下给GX8一个类似全能的套头配置,14-140mm。
其实GX8因为足够宽大,镜头配置相当有余裕,即使是12-35mm F2.8这样的镜头也不会如之前GF产品显得头重脚轻,所以在配置自由度上其实更好。
GX8套机为14-140mm镜头配置 |
最后说一下价格,定价来到了
14万4,000円,作为M43机,相当高端的定位;
配置14-140mm镜头的套装标价18万0,000円。
GX系列最贵型号大概就是GX8了。
普及机型
GX作为松下Lumix M4/3可换镜头相机里的高阶产品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
另外一方面是历史更长的固定镜头相机,LX系列伴随LX10与LX100的发展也颇受好评,带X的Lumix相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松下想将这种影响扩大化,但显然如此孤高的GX8,碍于成本无法下沉触及普通用户,于是有了普及化的产品。
GX85,日本的GX7 Mark II
在GX7发布的三年后,松下于日本本土发布了标注二代的 GX7 Mark II,在日本以外称作GX85。因为跨过了Lumix在2014年的变更线,所以是GX7子系列中首次迎来DFD空间感知对焦。
虽然在2024年视点,DFD可能是一个偏向负面的功能,但仅针对静态照片应用,依然是比之前的产品有相当提升。
上至下:GX85、GX7、GX8 图片来自DP Review |
在防抖方面,终于来到了完整版的五轴防抖,
「比較明合成」是一个相对新颖的功能,可以对复数张照片进行叠加,并保留差异中更亮的部分,对于光线轨迹来说很合适,具体一点的例子例如萤火虫轨迹、星轨等拍摄题材非常方便。
之前Lumix在2016-01推出的TX1机型上配置,4月推出的GX85大概是可换镜头机型里比较快配置上的。
GX7 Mark II 单机售价 90000円
带12-32的套机 100000円,$799
配置15/1.7的套组 130000円
GX850,日本的GF9
在CES 2017上,松下公开了GX850机型,稍迟到了日本本土,以GF9名义发布。日本市场没有GF8机型存在,所以2017年1月发布的GF9,相比前一代GF7(2015-01)足足是跨越了两年;我倒是觉得相比每年更新,两年更新的道路也许对于入门机型更合理一些。
2018年的GF10,或者称作GF90,从整体模具来看,就是GF9基础模具的衍生,加上一些改动而来。
GF9提供的是橙色或银色的选择,而海外版本GX850等就严肃一些,会提供黑色机身的选项。
GF9一开始仅提供双镜头套组 |
对于不熟悉的朋友可能要介绍一下,大概在Olympus E-PL5,以及GF7的演进过程里,针对自拍需求,这类机身会添加近180度的翻转屏幕,从成本和实用性的考虑,最后还是落在了向上翻动180度的共性中。
GF9除了继承这种翻折自由度,也确实加入了一些利于自拍的小功能,
比如可以选择用手遮住脸庞,等完全露出脸时,自动释放快门;又或者方便左手与右手互换,以Fn3作为快门键。
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在反拿相机时,不方便按动快门钮的情况而诞生的。
严格来说真的是和GX系列没有什么共性的设计,其精巧更倾向于GF系列的进化。
一些个人看法,
相比于说GF9是GF系列,或者GX系列,
我更倾向认为GF9混入了GM系列的灵魂。
GX末代? GX9
在2018世代,Lumix在M43的高端阵容已经成型,
在视频方面有GH5,而面向静态照片的爱好者则是有个G9机型,比往代的G系列其实有所提升,
而平顶机型上则是GX9。
这一世代,除了踏步的入门型GF10,其他Lumix M43都迈入了20MP传感器规格领域。
搭配徕卡标15mm F1.7镜头的GX9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出到了五代,自然也出现了身世党。
常年在一些论坛的论调是,GX9并不是完全的,GX8的升级,它事实上带有一定的降级。
除了明显的如防护性的降低等方面,作为一个支持点,是GX9在日本的名称,为GX7 Mark III,第三世代的GX7。
这一点比较GH5、G9均可以在参数上找到印证,
比如这一世代配置了五轴防抖,且都是可以与镜头联合作动的Dual I.S,
但GX9配置的是4档,G9则是6.5档
EVF为可翻折设计,来自初代GX7的标志性功能 图片来自DC Watch Impress |
作为一个谈资,在2018世代,似乎是有关于Lumix采用了新的色彩科学 Color Science的说法,
即新的一套色彩还原的说法,使得显色表现与之前机型不同;
通常认为是比之前的表现更加稳定耐看。
作为第三世代GX7,不妨将三代列出进行比较~
GX7 | GX7 Mark II GX85 | GX7 Mark III GX9 |
---|---|---|
2013-08 | 2016-04 | 2018-02 |
传感器总成 | ||
16MP | 16MP 无低通 | 20MP 无低通 |
两轴防抖 | 五轴防抖 | 五轴防抖 |
显示 | ||
276万点 16:9 0.7x 上下翻折 | 276万点 16:9 0.7x 固定式 | 276万点 16:9 0.7x 上下翻折 |
104万点 3英寸 上下翻折 | 104万点 3英寸 上下翻折 | 124万点 3英寸 上下翻折 |
机身 | ||
DMW-BLG10 | DMW-BLG10 | DMW-BLG10 |
123x71x55mm 402g | 122x71x44mm 426g | 124x72x47mm 450g |
2018世代,松下有了应对135的等效24-120mm规格的高低两款12-60mm,这对于比GF稍大一些的GX机身,是不错的配置。
GX9与12-60(非徕卡标)镜头 可以看到热靴又回归旧式 图片来自DP Review |
在定价上,$999还带有新推出的12-60mm镜头的GX9套组。
回顾小结展望
松下的相机征途
在相机厂中,松下并不是那种有漫长胶片传统的类型,其在2001以LC5进入数码相机市场。在一些视角中,2004年的LC1是松下高阶相机的滥觞,其就是一台平顶带斜肩,类旁轴造型的相机。
LC1,在往后的Lumix平顶中,你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
LC1并不是松下第一款LC系列产品,但却常被视作走向高端的第一台。
在43世代,松下在奥林巴斯的协力之下,诞生了如L1等作品,迈入了可换镜头的领域;
另一方面,松下凭借了类似造型的LX系列,也是在与徕卡的共同开发下(D-Lux系列),在用户中建立了口碑。
L1,松下的第一台数码单反 |
这种平顶+斜肩的设计语言,似乎有一种祝福色彩,伴随Lumix将摄影之路越走越宽。
Lumix其他机型
旁轴式的系列,除了GX,松下还有长序的GF系列,以及仅出了两款的GM系列。GF是最早出现的平顶系列,参考隔壁奥林巴斯的路线,就应该是E Pen的正作。
但在第三代即GF3世代出现了调整,也就是变成了对应隔壁EPL系列的关系。
原来GF的任务给予了本文回顾的GX系列。
GF系列从1数到10,跳过了日本人不喜欢的数字4,以及没有在日本发售的GF8;
而末代的GF10在海外称作GF90。
至于GM系列,现在依然有很多缅怀着,只出现了两作,GM1与GM5。
其实mini系列最早大概是奥林巴斯开始制造,EPM也是出了两款,但奥林巴斯不愿意放弃IBIS,依然配置了两轴防抖。
Lumix DMC-GM1 如果忽略体积上的些微差异,比较看看GM1与GF9, 就可以理解我为什么将GF9视作GM系列的精神延续 |
GF9在日本以外如北美称作GX三位数机型,而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将其视作一种GM系列的延续和进化。
虽然在绝对的尺寸方面,GF9可能相比GM1更大,但在设计理念上确实有借鉴的部分。
在固定镜头相机方面,Lumix在GX系列同期打造了FZ/LX/TX三个序列(日本命名);
大致为:
- FZ 单反造型 SLR-Like 配置长焦
- TX 紧凑型长焦
- LX 紧凑标变
在2014年的节点,则迎来了众多突破:
FZ出现了配置1英寸传感器的FZ1000,配置有等效24-400mm镜头;
LX推出了配置4/3传感器的LX100,配置有等效24-75mm镜头。
这一时期的固定镜头相机市场,以索尼、佳能和松下围绕1英寸传感器的发力,有一种在智能手机冲击下的新的景气期。
TX1则是在2016年来到的,1英寸与25~250mm等效镜头,但最主要的是保持了口袋机尺寸。
索尼大约受此启发,在2018年推出了RX100 VI,配置了等效24-200mm镜头。
但这一年,松下将其更新到TX2,并配置了24-360mm镜头,这是这类型里的高配置。
TX2的等效24-360mm, 在比如演唱会爱好者中也有人气 |
LX系列在2016年迎来了LX9,日本的命名是想为LX7续上代数;
LX9配置1英寸传感器,即目标定位低于LX100,但显然在这一黄金尺寸下,也是面目全新;
配置了24-72mm镜头,对标的自然是索尼的RX100及佳能的G7X系列机型。
次年2017的LX100 II更新带来了GX8上的20MP传感器升级,但因为LX系列特色的可变幅面裁剪,所以宣称为17MP。
EVF与屏幕
GX系列活跃时期,也正好是EVF发展的一段过渡时期;236万点的元件正在崛起,而576万点元件还没开始流行。
GX系列EVF分辨率 | |
1024×768 计236万点 | 1280×720 计276万点 |
---|---|
GX7 MarkII/GX85 GX8 | GX7 GX9/GX7 Mark III |
在屏幕翻转方案上,GX系列尝试了多种类型。
GX系列屏幕翻转 | |||
固定屏幕 | 侧翻全向 | 两段式 | 单轴上翻 |
---|---|---|---|
GX1 | GX8 | GX7 GX85 GX9 | GF9 |
MFT的镜头群演变
我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说出这话:我看着M43的镜头群成长起来。在2008初登场,到2012年的时间段大概可以说是洪荒期,但是松下提供了作为套机镜头十分精彩的20饼,以及至少轻便便宜的14饼,奥林巴斯则提供了M.Zuiko 45/1.8 这样的快速镜头,共同构成了“穷人三宝”,即焦段错开,价格便宜的镜头组成。
奥林巴斯因为到2012年才发布E-M5这样的军舰顶机型,所以他们这时的镜头策略还是以轻小的镜头为主,一个例外是12-50mm镜头,随后也成为了E-M5的套组镜头。
松下在定焦之外,还搞出了前文提到的X14-42这样的镜头。
在这一时期,也许是秘密联盟,他们从无反诞生,走到了将反差式对焦提升到相当可用的水平,即传感器读取速度达到约120fps;
这一时期,也就是GX1世代。
接下来也许可以划分到2012~2016的世代。
对焦自然是进一步加强,Lumix命名其为DFD,即针对画面内容有了额外的深度识别;而奥林巴斯在E-M1这样的顶级机型上使用了内嵌相位点的图像传感器。
两家在这一时期都从原本单一的防抖体系,转移到了协作防抖的路线上;如松下的GX8,以及奥林巴斯的E-M1 Mark II机型。
镜头方面,轻小的产品继续受到市场欢迎,比如M.Zuiko ,松下方面提供了徕卡标的15mm F1.7。
因应GM系列,松下还推出了12-32mm的饼干标变,以及同样风格的35-100mm镜头。
奥林巴斯则在一个传统热门镜头,高变焦比镜头上,做出了成绩,即画质出色的12-100/4,作为E-M1 Mark II的一种搭配。
传感器与复用
松下在2014年与Tower Jazz(中文或称高塔半导体)的企业共同设立了合资公司,生产图像传感器。虽然不比如索尼半导体或三星半导体的出货量,但也切实在进步,并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松下Lumix相机的图像传感器供应。
在4/3规格上,其最新的作品应该是25MP规格的产品,应用在如GH6、G9 II等机型上。
从工业角度来说,如果可以更多机型应用同一传感器机型,自然是可以分摊成本,但Lumix近几年的重心有转移到全画幅的S系列的势头,所以相对的,M43产品趋缓。
如本文提及的GX产品,自2018年也就是L卡口产品推出后就不再有新品。
但在另外一方面,相机是一个系统工程,复用的部分也包括机壳,
比如在2023年新款的S5 II,与M43的G9 II即采用了高度相似的外壳设计。
在43世代,徕卡有与松下共享一定的设计并付诸量产,
也就是唯一的Leica厂牌的4/3机型,Digilux 3
参考与引用
- インタビュー:ミラーレスの「今」と「これから」【パナソニック編】[2012-01-16]
https://d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interview/504491.html - メーカーインタビュー2013:パナソニック編 [2013-12-10]
https://d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interview/626875.html - パナソニック LUMIX GX8 [2015-10-20]
关于GX8开发者的采访
https://d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interview_dcm/726014.html
之乎
2024-05-20
评论
发表评论